松峰山上摘绿人
松峰山上摘绿人
——记制茶名师、羊楼洞茶场场长但汉凤
嫩绿的叶底,翠绿的外型,碧绿的汤色——这就是以三绿为主要特征的名闻遐迩的松峰茶,这就是产自全国三大茶场之一的羊楼洞茶场的优质茶。它以外型匀齐、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滋味浓鲜,使众多的喝茶人赞赏不已。如今,它享誉全国23个省市和亚非10多个国家及地区,已成为招待宾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谁能想到,这誉满四方的名茶竟出自但汉凤——这个只读了初中一年级,而且瘫痪过两年的青年之手呢!为了这“三绿”,该凝结了他多少辛劳的汗水和苦苦的追求啊!
松峰山常年云雾缭绕,林木葱葱,泉水甘甜,土壤肥润。独特的小气候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使这里出产的茶叶具备良好的内质。从唐代以来,这里的“条茶”“饼茶”就畅销国内和海外。可是,多少年来,由于制作加工方面的缘故,“羊茶”的产品却一直是“低档”,绿茶不“绿”,没有一个名优品种。这对“羊茶”人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压力啊!刚进场不久的小但,决心要搞出点名堂来。
制茶,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艺。为了熟练地掌握这门工艺,但汉凤如饥似渴地钻研学习茶叶理论。他以顽强的毅力,先后自学了《植物生理学》、《茶叶生物学》、《制茶学》以及《茶叶生产机械化》等20多门大中专教科书,并分析研究了西湖龙井、鹿苑茶、仙人掌茶等名优茶的制作特点。为了这绿色的追求,他全身心的投入了试制中。茶叶加工厂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可别人说但汉凤干的是全日制,车间象一块绿色的磁铁,把他牢牢地吸引在里面。每天他上了头班,又主动跟二班、三班,经常是深更半夜才回去休息。早晨天不亮他又独自来到了车间,认认真真地做出了这天的头锅茶,上班的铃声才拉响。炎热的夏天,他在车间里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连饭都是托同事们打来,一天下来,身上被汗水洗了个透。他的汗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不几天,白汗衫就被汗渍和茶灰染成了黑灰色。为了熟悉每一道工序,从鲜叶采摘到投料加工,他都亲自动手。他先后当过炉前工、操作工、窨花工、杀青工……凭着一股热情和傻劲,他成了场里少有的全能操作能手。终于,新产品制出来了。他捧着这倾注了满腔心血的精制茶,高兴得流出了眼泪。场长也拍着他那已瘦了一圈的肩膀,赞扬不已。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当他捧着这宝贝一样的茶叶参加1978年全省优质茶鉴评时,竟只得了第35名。回场后,他病倒了,腰部钻心的痛,全身浮肿,尿血严重。医院诊断的结果是:严重坐骨神经伴肾炎。
看了诊断结果,但汉凤望着窗外的茶园大哭了一场。这哭声是对未竟的事业被搁浅在病床上的一次发泄,是对万亩茶园的深情倾吐。干部职工们找来担架,要抬他去住院治疗。但汉凤擦干眼泪摇了摇头。从此,但汉凤一边在自己的小木板房里吃药治疗,一边继续分析改进制作方法。为了节省时间,他买了个大铁锣锅,一次就把几天的药熬好,然后倒在空瓶里。身上的病痛稍微轻一点,他就佝着腰到车间去制茶。以前,但汉凤滴酒不沾,现在腰腿经常痛得睡不着,他只好临睡前喝几两白酒,迷迷糊糊地入睡。每天半夜里邻居都听到他痛苦的喊叫声,可第二天他又照常到车间里去了。整整一年多,他就是这样带着病痛坚持研制。第二年,在全省名茶鉴评会上,虽然名次往前排了十几位,但他的病却越来越严重了:全身已麻木瘫痪。迫不得已,但汉凤住进了医院。
病情稍稍有点好转,但汉凤又投入了紧张的研制。经常是夜深了他还独自走进车间,点燃炉灶,默默地做着试验。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他终于找到了制茶的新方法,优质茶拿出来了。1985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以“汤色碧绿明亮,持续20分钟不变”的独特品质,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同年5月,但汉凤在全省名茶制作手考核表演赛中,力克群星,获得“制茶名师”的光荣称号。
10多年来,但汉凤不仅研制出了部、省双优的名茶,在技术推广及工艺流程改进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就。他完成的“炒青绿茶工艺流程技术推广”项目,获得了湖北省农牧厅技术推广二等奖;他研制设计的“小型机组、分段联装”绿茶精制工艺流程获省农牧厅科技成果四等奖和咸宁地区技术进步二等奖。他还与其他同志一道研制了“碧叶青”、“玉茗露”等6种高档名优茶。今年2月,但汉凤被破格晋升为农艺师,并当选为湖北省茶叶学会理事。“羊茶”终于有了自己的名牌产品,也有了自己的制茶名师。
但汉凤虽然刚过而立之年,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现在他是羊楼洞茶场场长、党委副书记。病痛虽还在不时地侵扰着他,但他对绿色的追求并没有终止,他正在为摘取“国优”的绿色桂冠而奋斗不已。(咸宁报1988年5月5日第二版)
【作者感言】:这篇通讯是与时任咸宁日报副总编辑李福惠一起采写的,被评为当年全省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现在看来,这篇作品从写作角度看略显平淡,之所以能评上奖,我考虑一是这个人物典型本身有些特色,二是叙述比较干净,文笔自然,没有“八股”味。
编辑: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