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王金怀作品集 >> 正文

设卡子双方受害 通渠道彼此得益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18 11:12:00

设卡子双方受害 通渠道彼此得益

通山县与江西武宁县妥善解决长达十三年的边界设卡纠纷

两县积压的竹木产品和木材源源外运

  通山县与江西省武宁县根椐互让互利的原则,最近妥善解决了长达十三年之久的边界设卡纠纷,疏通了边界地区商品流通渠道,也加深了两省人民之间的团结。

  地处鄂赣边界的通山县三源乡是全省重点木材产区之一。由于这个乡与江西省武宁县的大洞、路口两个公社穿插交界,竹木出境需要通过江西省的十几里公路。一九七二年以来,武宁县在这段公路上设了两个出境卡子。三源乡的竹木出境,即使持有湖北省的竹木出境证,也必须到武宁县去补办手续。为此,双方经常发生纠纷。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贯彻以后,要求疏通渠道,发展边区商品生产的呼声高涨,设卡纠纷进一步升级。通山县为了绕过江西的卡子,投资五万多元,修通了一条62公里长的高山公路,同时也在江西大洞公社竹木出口的必经之路设了两个卡子,要求江西的竹木出口也到湖北办理手续。今年十月份,双方干脆同时关死了卡子,竹木一律不放行出口,官司一直打到中纪委。由于双方互相卡脖子,造成通山县价值三十多万元的竹木产品霉烂,三源乡价值七十多万元的雪压材、竹木商品无法收购,江西大洞也有三千四百多方板方材、三千方杂木材不能外运。此事引起双方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曾多次派人洽谈。十月二十九日,通山县委书记刘绍熙、副县长李杏贵,带领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亲自到现场,与江西武宁县委、县政府、县人大的领导一起协商。双方本着互利互利的原则,从有利双方疏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的目的出发,达成了协议。决定双方撤销对外省的卡子,竹木产品不需到对方省办理手续,凭本省出境证便可出境。十一月五日双方同时放行。仅半个月时间,通山县三源乡便运出了价值十三万元的竹木产品,武宁县大洞公社也运出了一千多方木材。群众高兴地说:这下我们心也顺了,边贸经济也活了。

  【作者感言】:这篇消息刊发在《湖北日报》1984年11月25日头版头条,编辑部还配了插图加重处理,次日的《人民日报》予以转载。

  可以说这是我最为成功的新闻作品之一。当时我在湖北日报社没有一个熟人,稿子从邮局汇去,第四天就见报了。一是当时正在大力倡导发展商品生产,流通领域积重难返,流通渠道处处堵塞,这篇稿子抓得正是时候,正对火候;二是这篇稿子涉及湖北江西两省,新闻价值较大;三是稿子事实清楚,内容详实,选材精炼,既详细交待了事件长达十三年的来龙去脉,又惜墨如金,没有余言废语。稿子发了以后,我深有感触。有人总认为在报纸上发稿非通过关系不可,其实真正的好稿、对路的稿子,编辑也求之不得。

  当时这篇稿子在通山引起很大反响,县领导也始料未及,因为采写这篇稿子事先并不是县委安排指定的,可以说完全是我个人的行为。我偶然得到讯息后,心里就已掂量出这件事价值不菲。社会上每天发生的可供传播的客观事实成千上万,谁能识别客观事实的传播价值,谁就会有新闻发现。于是我独自搭班车赶到三源乡了解。当时条件很差,车次少,路况差,大半天时间才从县城赶到三源,又步行了10多公里到现场采访。当天晚上在一位小学老师家住了一宿。稿子见报了,自已感到再辛苦也值。县委书记刘绍熙在一次大会上还专门说到这篇稿子,也是因为这篇稿子他才认识我。后来我要调离通山时他一直不同意,大概他认为我还算是个人才吧。直到他知道自己也要调走,才对我放行。副县长李杏贵也是从这以后与我成为忘年交。

  回忆当年找新闻、钻新闻、磨新闻的经历,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尽管我是学新闻专业的,但没有在基层那几年的摸爬滚打,我对新闻的理解决没有这样深刻。这些经历永远都珍藏在我的心灵里、人生中,不需要记起,也不会忘记。

编辑:陈凯

上一篇: “泥碗”胜“铁碗”
下一篇: 洲地村五组农民兴起种花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