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王金怀作品集 >> 正文

让小言论为报纸添彩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18 11:12:00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没有评论的报纸不是完整的报纸,这已是公认的结论。新闻的力量是事实,评论的力量是道理,一个讲事实,一个讲道理,评论与新闻珠联璧合,报纸才能版面生辉。

  在报纸评论中,社论和重要评论员文章起着主导作用,它通过对客观形势、重大问题的分析论证,深刻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直接地鲜明地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观点,可以说是报纸上最权威、影响最大的一种宣传形式。然而,要使报纸办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切中时弊,仅靠这些重要评论文章是不够的,其中,小言论栏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就象报纸的表情、报纸的橱窗,向读者传递着喜怒哀乐。

  时下也有的人认为,小言论不过是报纸的眉毛,有它用处不大,无它又不象个样子,点缀而已;有人干脆认为小言论是报纸的“盲肠”,无用之物,割掉为好。这实在是小言论的悲哀。分析造成这种悲哀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小言论栏目自身办得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比较浅。唱“四季歌”的多,就事论事的多,宏观上给人启迪的少;二是比较呆板,缺乏生动。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且冗长,读来费力;三是不疼不痒,远离群众,远离生活。领导说要怎么搞的宣传得多,至于反映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喜与忧的少,因此缺乏吸引力,读者感到不解渴、不来劲。

  要使小言论栏目办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真正起到为报纸张目添彩的作用,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要力求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办好小言论栏目,首先是个内容问题。如果没有典型的事实为论据,没有深刻的内涵为灵魂,没有新颖的角度和贴近群众的感情,而是浮皮掠草,隔靴搔痒,无病呻吟,那么小言论就成了无本之木,只能是矫揉造作,只能是花里胡哨的卖弄,而无从谈起质量和效果。

  小言论的“深”在于其针对性。关键是帮助群众能够看到暂时还没有看到的东西,把握形势的大方向。如《咸宁日报》的《经济杂谈》专栏曾刊登了一篇《也谈“消费无热点”》的文章,针对前两年新闻媒介屡屡发出“消费无热点”的信息,一些厂家和商家也频频发出这样的怨言而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尽管市场上“排浪式”消费热点消失了,但不同的消费层次,不同区域市场的局部热点还存在,并不缺少新的商业机会,而是缺少发现新机会的眼光。文章还就如何发现新的商业机会提出了看法。无论对市民、对企业,还是对商家,无疑都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省委宣传部新闻月评小组曾对此稿给予高度评价,并被评为全省地市报好新闻。

  二、要力求贴近生活,读来亲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在突飞猛进,报业大众化、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要使报纸的小言论栏目成为读者喜爱的一扇窗口,一方园林,使读者倍感亲切,产生共鸣,必须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上下苦功。

  能否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首先是要转变思想作风,把握小言论的生活视角。把握生活视角,是做到贴近性的关键。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关心什么?你只有贴近了,深入了,才能知道。了解了群众,你才能了解生活,才能谈得上生活视角,否则只能从会议、从政策条文、从领导部门出发,浮在空中,失去宣传效果。有的同志至今还抱着“写评论主要在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中央的最新指示精神,因此只要吃透上头就行了”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是很难办活办好小言论栏目的。李瑞环同志曾经指出,要把报纸宣传“搞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尽可能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更多的人喜闻乐见”,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去接近读者,接近生活,善于找出富有人情味的角度。如《咸宁日报》头版《今日小议》专栏刊发了一组“城市建设系列谈”的小评论,共发稿十四篇,象《给居民一方休闲空间》、《从一条规定说起》、《让城市多一些文化气息》、《谁毁了垃圾箱》等等,说的都是老百姓亲眼目睹,迫切关心的“小事”,读来亲切,而且很有针对性、指导性,受到市委领导和读者一致好评。

  要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还有个文风问题。评论,尤其是小言论一定要放下架子,同读者平等交流,一起研究探讨问题,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切莫居高临下板着面孔讲话,更不能盛气凌人。

  三、要力求短小精悍,辞达理举

  小言论贵在“小”字,它要求具体集中,短小而精粹,辞达而理举,最忌面面俱到,把论述的面铺得很开,有关这一问题的各个方面都去讲一讲,论一论。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由于不明确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常常是论点不集中,论题模模糊糊,文章拖沓冗长,讲了一大堆,却不得要领。

  言论短不下来,说到底还是个思想认识问题,有些采编人员至今还心有余悸,认为搞评论容易有片面性,容易得罪领导,甚至犯错误,因而在撰写或编改评论时,总是“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在论述一个重要倾向时,不忘涉及可能被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在评述一件事情的主流方面时,不得不联系非主流方面的问题;在分析事物的反面时,又非说几句事物的正面不可。如此等等,唯恐有所遗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搞出来的评论,只能是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文字又怎能短得了呢?此外,我们有些同志看不起短文章,瞧不起“小评论”。

  其实,言简意明的短评论,小言论,一样可以写得绚丽多姿,文采纷呈,关键是采编人员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要笔端蘸激情,选题要准,选材要精,善于熔叙、议于一炉。(原载《新闻前哨》2001年第10期)

  【作者感言】:评论作为新闻体裁中的“老三大件”(消息、通讯、评论)之一,在报纸宣传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个记者,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闻体裁,其中也包括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的特点非常突出,一是观点鲜明,二是事实说话,三是短小精悍。收在这个部分的稿件,除了开头一篇和结尾一篇外,均是从我在咸宁日报上发表过的100多篇新闻评论中筛选出来的,有评论员文章,也有我在任夜班部主任期间推出的一些系列评论,还有些是新闻点评。有些评论虽然很短小,但没有空话废话的虚张声势,没有装模作样的拖泥带水,没有八股说教的呆板,文体特色还算鲜明。

编辑:陈凯

上一篇: 精品战略打造我市水产新格局
下一篇: 小气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