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7专题 >> 知荣辱 促和谐 >> 正文

通城回归党员带头树新风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6-08-21 08:08:00

  本报讯 通讯员龙智广报道:“少有教,老有靠;弱帮扶,强帮带”,这是通山县石南镇回归创业党员黎逢甫给村民教唱的新“民谣”,道出了该县回归党员致富不忘家乡,团结互助谋发展的共同心声。为引导回归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城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回归党员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主题实践活动。目前,“帮扶困难弱势群体,关注家乡公益事业”逐渐成为该县农村回归创业党员奉献家乡的一种新风尚。
  为了让困难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发展、企业兴旺带来的丰硕成果,全县回归企业党员老板积极为贫困孤残家庭及失学儿童捐款捐物,帮他们度难关、树信心。其中有10多位回归企业党员老板还担任了县慈善协会的名誉主席,捐款50余万元,设立通城县回归企业扶贫济困扶助基金。红蚂蚁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碧星与县教育局签订协议,每学期为全县贫困学生捐赠校服500套,价值4万多元。
  同时,该县回归党员抓住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纷纷解囊相助。他们帮家乡建桥梁、修公路、建学校、打水井、修塘堰,力求从这些基础性工作着手,尽快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与新农村建设迅速接轨。大坪乡吴三刚、胡红清等回归党员,在看到了当地政府改建家乡通往县城的主要通道——双大公路出现资金困难时,以书信、电话等多种方式,联系本乡本土在外创业党员捐款60余万元,送到了乡领导的手中。一条长达10多公里,标准化的水泥路,彻底改变了家乡群众的行路难问题。
  沙堆镇弯头咀村的永泉碑堰,是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保证全村1800亩水田灌溉的古老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水利灌溉功能逐渐萎缩。每逢大旱,村民们都要启用机械到上游三、四里的河流抽水浇田,增加了村民们的经济负担。回归党员卢自良回乡看到这一情况后,发动党员捐款1万多元,重修了水堰。永泉碑堰得以永葆生机,造福于民。据统计,该县回归党员已经为家乡公益事业建设捐款达到300万余元。

(《咸宁日报》2006年4月20日第一版)

编辑:lijie

上一篇: 什么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下一篇: 爱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