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没做什么值得说道的事情,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很远。”6月28日下午,在福星城小区,78岁的杨生年老人抚摸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话语淡然。
尽管年近耄耋,老人仍腰杆笔直、精神矍铄,回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眼神明亮、神情激动。
1959年11月,16岁的杨生年入伍,离开咸安区官埠桥镇,来到东北吉林市空军第十七航空学校,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迅速成为一名合格的空军机务人员。
1960年8月至1964年8月参加东南沿海国土防空作战,1964年8月至1965年11月参加援越抗美作战……杨生年用高超的技术、严谨的作风,守护着一架架“战鹰”。
“有一次辗转作战,为了全力保障‘战鹰’的安全,保证故障不上天、不过夜,我一个多月没脱解放鞋。”杨生年说,作为机务兵,手里掌握着战士的生命,让他们安心上天,安全着陆,是应尽的职责。
尽管身为技术兵,杨生年保家卫国的决心毫不逊色,写过三次请战书,时刻做好上战场抛洒热血的准备。
靠着这份“尽好应尽之责”的信念,凭着“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觉悟,杨生年在部队连续6年获评“五好战士”,被授予“军魂·中华英雄儿女荣誉勋章”“从军旗下走来纪念章”。
10年的军旅生涯,将“为人民服务”刻在杨生年骨子里。
1983年,杨生年被分配至咸宁地区麻纺厂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兢兢业业、热心快肠。
同事有事请假他及时顶上,一人干两个人的活也毫无怨言;谁家有事需要帮忙,他第一个伸出手,不求回报。1984年至1986年,他连续3年获得全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3年,杨生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忙碌了一辈子,老伴子女都劝他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别再操那么多心,可杨生年却说,只要还能动,就要发挥余热。
社区政策宣传,能看到他忙前忙后的身影;小区治理工作,能听到他建言献策的声音;革命历史微党课,少不了他侃侃而谈的身姿。
此外,老人还发挥自己熟知水电维修的优势,当起小区里的义务水电工。谁家水管堵了,哪家电不通了,只需要喊一声“杨爹”,杨生年就上门给摆弄好。
杨生年女儿笑言:“我爸就是停不下来,每天就像我们上班一样,准时去社区报到。”
“是共产党培养了我,我只是做了一些小事,离党和人员的要求还很远。”喜迎党的百年华诞,杨生年表示,要永远跟党走,做合格党员,为建设美好咸宁做贡献。
十六潭社区党委书记郭芬芳说,杨生年这样的老党员,是社区的宝贵财富,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带动了一批年轻党员砥砺初心,奋斗在推动咸宁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记者张敏)
一身蓝色工作服,一双布满老茧的手里拎着大大的垃圾袋……6月28日,记者在咸宁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见到樊顺珍时,她正在埋头做清洁。就是这个瘦小的老人,疫情期间一人承包了整个感染病区的清洁。
今年69岁的樊顺珍,是一个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市中心医院从事保洁工作已经11年。同事、病患对她最多的评价是“勇于担当、热心奉献”,樊顺珍常说:“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医院搬迁之初,樊顺珍原本分到行政楼做保洁。因为没人愿意到感染科病房,领导提出安排她过去,樊顺珍毫不犹豫应承下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樊顺珍勇敢逆行,主动申请到隔离病房工作。樊顺珍说:“我始终记得当年入党时宣誓,要对党忠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就是一场‘战役’,我是老党员,肯定要冲锋在前,如果这个时候退缩了,那就是‘逃兵’!”
疫情期间,隔离病区三层楼的清洁,原本需要6名保洁阿姨,樊顺珍一个人“承包”了。
她每天清晨四点半就起床赶到科室,严格按照流程做好防护,进入隔离区。把一楼到三楼的医护办公室清扫干净,认真消毒,清理病房卫生,收集垃圾。每天下班前都要给所有的医疗废物、生活用品撒上消毒液,用黄色垃圾袋装好,分类打包,全程规范化安全处理。
一天下来,樊顺珍在隔离区总计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厚厚的防护服下,常常是一身的汗,像泡在水里,有时整个人都是肿的。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节约防护服,她每次进病房前都忍住不喝水,出来的时候一口气能喝5杯水。
做完清洁工作,闲不住的樊顺珍还会帮病患清理秽物、清洗衣服。医护人员、病患对她连连点赞。
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殷丹说:“樊师傅吃苦耐劳,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勇敢与担当。”
其实樊顺珍的人生很坎坷。她幼年丧父,家庭贫困。丈夫患多种慢性病十几年,后因肺癌去世。她一人撑起家庭,照顾年近九旬的婆婆。
“我没读过书,当年是在老支书的指导下,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学,写了入党申请书。是党培养了我,我为我是一名党员而自豪。”樊顺珍说,我家有6名党员,我常常教育孩子,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严格要求自己,冲在前面。
疫情期间,樊顺珍捐出2000元用于抗疫。儿子儿媳在她的带动下,也纷纷捐款、献血。工作之余,她和儿子坚守社区党员责任岗,负责照祥李巷、郭桂巷等路段环境卫生。
因为疫情期间表现突出,樊顺珍被阿里巴巴集团评为2020年度“战疫英雄”。七一前夕,市领导还到她家走访慰问。
获得荣誉后,生活有什么变化?樊顺珍拍着胸口说:“我要继续奋斗,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记者周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6月28日,记者的到来打开了徐运志记忆的闸门,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1933年9月,徐运志出生在咸安汀泗的一个小山村,家中有兄弟姐妹7个,小学没读完就回乡干农活。亲眼见到敌军飞机狂轰乱炸的他,心中种下了又怕又恨的种子。1952年,19岁的他听到抗美援朝招志愿军信息,立即主动报名,誓要拼命保家卫国。
当年,血气方刚的徐运志成功入伍,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新学习了3000多个汉字,还学习了几何、代数、反函数等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此后,成功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徐运志,转入技术教育学校学习飞机保养和维修,因为成绩突出,1953年至1954年连续荣立两次三等功,并于1954年8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民的铁鹰永远是年轻,高超的技术本领,力量无穷……”讲到动情处,徐运志哼唱起了那时航校里每天无限循环播放的歌曲,激励着自己拼命学习。
回想起那时的干劲,就一个词“没日没夜”,要不断补充新知识,要又快又好地对朝鲜战场回来的飞机进行维修和保养……也是在那时,徐运志飞速成长,从一个小学没毕业的年轻人,成为了技术骨干,并被调往飞机制造厂工作。
从设计科、工艺科到材料科、实验室,好学善学的徐运志被当作专家培养。为了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他将新婚的妻子留在家乡,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
“组织培养了我,哪里需要我,我就要到哪里去。”1969年,徐运志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回到家乡的湖北液压厂支援地方建设。
那时,没有路、没有电,一个车间、不到100个员工,待遇骤降、条件极差,但徐运志没有一丝怨言,精通机械的他从生产连连长干起,一直干到厂党委委员、厂机关书记,培养了一批批年轻的技术骨干,发展了数以百计的共产党员。
湖北液压件厂也迅速发展壮大,连片厂房、2000余名员工,全市最大国企,全国液压件厂前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人不羡慕液压件厂的职工。
“只要肯钻研,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1994年,徐运志退休后,又潜心钻研地质学,曾为省里来的地震专家科学研判提供了有力数据。
“幸福就是永远跟党走。”如今,徐运志已88岁,退休27年来从未停止学习,腿部骨折已12年,仍乐观地坚持锻练。
“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徐运志说。他也总是教育儿孙及身边的人要时刻更新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赓续红色血脉,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记者王莉敏、通讯员马赟)
6月28日清晨四点多,69岁的徐和祥就悄悄起了床。退休在家的他为什么起这么早?
“几十年的老习惯了,改不掉。”他说。
徐和祥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那还得从他年轻时说起。
1973年,21岁的徐和祥成为咸宁市交通系统一名职工。他先后担任过货车司机、客运司机。
自踏上工作岗位起,徐和祥就把安全、守时铭记在心。尤其是开客运班车那些年,早起是家常便饭,他从未迟到晚点,安全行驶超百万公里。
1988年,徐和祥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因工作表现突出,他被调往温泉中心客运站任副站长,分管客车调度。
当了“官”,上行政班,是不是可以轻松一些,不用起那么早了?
没想到,上任第一天,徐和祥还是四点起了床,第一个到了客运站。因为第一班车5点发车,他要做好准备工作,保证客车准时准点发班,不耽误乘客出行。
不管风里雨里,逢年过节,徐和祥每天第一个到车站,把调度室、票房连上网络,检查首班车车况……最后一个离开车站,巡视清场,锁上大门……这样的事情,他坚持了几十年,直到退休。
“尤其是冬天的时候,受天气影响,车辆调度难度增加,车况复杂。为了不耽误发车,徐站长清晨打着手电筒到集体宿舍,喊早班车的司机起床。早上发车前和晚班临走前,主动帮助司机检查车况,义务维修保养。” 徐和祥的老同事、现任温泉中心客运站副站长李建军说,老站长是个特别敬业勤恳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好细致的准备,率先垂范,始终如此。
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
“我是一名党员,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无以回报。只有尽己所能,把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好,尽职尽责服务人民。”徐和祥说。
2015年,徐和祥不幸患癌,为了治病花光家中积蓄,但他并没有向组织伸手。他一辈子廉洁奉公,过得清贫,现在还住在30多年房龄的蜗居里。
“徐站长就像经典红色电影里走出来的党员模范。”客运站副站长陈世刚说:“他常常教导我们多吃苦、勤干事,他敬业的精神影响了很多年轻同事。在他的带动下,我也成为了一名党员,遵循他的足迹,身先士卒,冲在一线。”
退休后,徐和祥不忘党员本色,经常参与党员活动,发挥余热。在他的床头常年挂着一枚奖章,那是1989年他获得的湖北省劳动模范的奖章。
“它时刻鼓舞我,也提醒我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 徐和祥说,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回想当年入党的情形仍历历在目,重温入党誓词心情依旧澎湃。“我会永远忠于党,追随党。把我的‘老习惯’保持下去。”(记者周萱)
“感谢组织没有忘记咱!”6月28日晚,咸安区温泉街道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表彰大会现场,82岁的老党员杨前锁接过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感激不已。
次日上午,记者走进杨前锁老人家中时,电视里正播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七一勋章”颁授仪式。杨老脖子上佩戴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胸前别着党徽,眼里噙满了激动的泪。
杨前锁1939年出生在鄂州华容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小学毕业后就回家务农。17岁参军后,直接来到抗美援朝战场,从学习开车、修车做起,所在部队一直是先进连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58年6月,杨前锁随部队回国,8月便作为汽车团成员被调往某国防试验基地从事后勤保障工作,这一去就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辗转了20年。
回忆起那喝不上淡水、冬天睡单帐篷、皮肤皴裂生疼,一度与家里失联的日子,杨前锁却是笑眯眯的。1959年冬天,他入党了,介绍人的名字还记得清清楚楚,副班长马前元和战友夏清哈。
最激动人心的是,1964年10月16日15时,“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的欢呼声,“中国人真的扬眉吐气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基地高高飘扬。
1969年,因为出色的工作,杨前锁获得了“人生最高礼遇”——被部队推荐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回来后在部队最大的礼堂与全体战友分享心得。
然而,这一切在1978年成了尘封的记忆。那年,杨前锁带着伤残的身体,转业到湖北省供销储运公司咸宁车队工作,由于涉及到国防机密,他对过去的一切守口如瓶,对谁都不再提起。
“走到哪都没有忘记党员的身份。”杨前锁说,自己生来是个穷小子,是共产党让自己从吃不饱饭变成了吃穿不愁,一定要拼命地干。
那时,熟谙驾驶技术的杨前锁作为副队长,带领车队风风火火跑长途运输,别人冬天不敢去的四川山区,他亲自押车去,甚至还派唯一的儿子在下雪天去。有人笑他是“傻子”,而他却只有一个信念——“走哪都要把工作做好。”
命运有时爱开玩笑。和杨前锁一起从部队回来的夫人早逝,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相继下岗外出打工,老杨一个人既要承担经济压力,还要看护两个幼小的孙儿。
“日子再困难也不能向组织伸手!”杨前锁叮嘱儿女。直到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以后,各级组织的关怀如约而至,让他充满感恩。
“一定要深入学习党史,明白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要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工作做起,扎扎实实地回报祖国、回报社会。”杨前锁寄语当代年轻人。(记者王莉敏、通讯员李清)
编辑:吕希
上一篇:
第一针第二针都有!7月1日起,咸宁市新冠疫苗全面通打
下一篇:
中央表彰“两优一先”,咸宁2人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