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从课本走向泰州海岸的雨雪之中,那个曾经只在历史书页里以“贤臣”“文豪”标签存在的范仲淹,忽然在何辉的笔下有了温热的呼吸与跳动的脉搏。翻开《范仲淹》,青黑色的海浪正卷着白沫拍打未竟的堤岸,一位身着青色官服的县令正按着望楼的木栏杆蹙眉远眺。他的脸被海风烈日灼成古铜色,剑眉下的眼眸藏着倔强,唇边短须凝着雨雪的痕迹。这不再是史书里“建议筑捍海堰”的冰冷记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命运的浪涛前:他会在民夫遇险时纵马冲入风暴,会在尸横海滩时用俸禄购置坟地,会在百姓阻挠复工时红着眼眶疾呼:“难道愿意做无地无根的孤魂野鬼。”当“朱说”归宗复姓为“范”的往事被海风轻轻吹散,当“希文”之字里藏着的先贤之志在堤岸泥泞中生根,那个我们背诵过无数次的名字,终于从泛黄的史卷中走出,带着盐粒的咸涩、雨雪的冰凉与民心的滚烫,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痛有勇的立体生命。
这部以范仲淹1024年任兴化县令至1045年庆历新政失败为叙事主线的三卷本巨著,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传记,也非架空演绎的通俗小说,而是以“史料为骨、文学为血”的新史家创作实践。
历史现场的文学重构
何辉的叙事艺术首先体现在对历史现场的精准还原与文学再造。小说开篇即聚焦天圣三年泰州捍海堰工程,这段在《宋史》中仅寥寥数笔的记载,在作者笔下延展为一场充满张力的生存斗争。青黑色的海面“如一大锅煮沸的水”,临时垒起的堤基在海浪冲击下“像一条灰黑色的细线”,环境描写的隐喻性与写实性在此完美融合——既写出了自然力量的狂暴,更暗示了民生工程的艰难。
范仲淹在灾难中的决策过程堪称展现其“实践理性”的经典切片。当海浪越过堤基涌入内侧时,他先是下令“将应急用的沙包、石块全部垒上堤基”,在险情加剧后又果断传令“让沿岸筑堤民夫赶紧撤”。这一“筑”一“撤”的转变,没有豪言壮语的渲染,却通过“心在胸膛中剧烈跳动”“使劲咬着牙关”等细节,刻画出一位官员在民生命运与工程成败间的艰难抉择。更动人的是灾难后的场景:两百余具民夫尸体横陈海滩,范仲淹“拿出自己的俸禄买了一片坟地”安葬无名死者,这种超越官僚职责的人文关怀,让“先忧后乐”的精神有了具体的落脚点。
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据功夫在工程重启的冲突中凸显。他对堤基的技术改良——“往里移一百步,同时加宽堤基、增加堤高,增设涵洞”——更是将史料记载的工程措施转化为可感的治理智慧。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贯穿全书。从兴化县令到陕西副帅,从秘阁校理到参知政事,范仲淹每一次职务变动都伴随着具体的治理实践。在陕西边疆,他“重用张亢、狄青等名将”,并非简单的人事安排,而是通过军需调配、战术演练等细节,展现其“修武备、固边防”的军事思想;庆历新政期间,他推进的“明黜陟、抑侥幸”等改革,在小说中转化为与富弼、欧阳修讨论条文的具体场景,让枯燥的政策条文有了人的温度。正如韩琦在《文正范公奏议集序》中所言,范仲淹“由小官擢谏任,危言鲠论,建明规益”,小说正是通过这些“小官”时期的实践积累,为其后来的“危言鲠论”铺垫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士大夫群像的立体塑造
历史小说的深度,往往取决于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何辉在塑造范仲淹这一核心人物的同时,更以群像笔法勾勒出北宋仁宗朝士大夫的精神图谱。晏殊的荐贤、韩琦的协力、富弼的追随、欧阳修的辩护,甚至吕夷简的排挤、夏竦的陷害,都不是简单的正反派划分,而是构成了一幅“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的朝堂生态图。
滕宗谅与范仲淹的友谊堪称全书最动人的精神纽带。作者特别强调两人“同榜进士”的身份渊源,既符合历史事实,又暗示了北宋科举制度对士大夫群体形成的塑造作用。后来滕宗谅因“泾州挪用公款案”遭弹劾时,范仲淹力辩其“所用钱数分明,并无侵欺”,这种不因祸福而变的友谊,正是欧阳修所言“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的生动诠释。
朝堂上的权力博弈被作者处理得极具历史质感。王曾与吕夷简的角力并非脸谱化的正邪之争,而是不同政治理念的碰撞。王曾看到弹劾范仲淹的奏章时,首先质疑“伤亡两千余人”的数字真实性,这种对事实的坚守与他“连中三元”的学者底色相符;而吕夷简的“包藏野心”,则通过他对范仲淹“以渎职罪问斩弃市”的暗中推动来展现,反映了北宋“党争”的复杂性。作者通过其“请免农具税”“谏言罢黜河运木石”等早年政绩,说明即便是政治对手,也有其“为国爱民之心”的一面。
更难得的是,小说对女性角色的刻画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局限。太后刘娥对范仲淹的态度——从“因上书为寇准辩诬而不悦”到令其“啃难啃的骨头”,展现了这位垂帘听政者的政治手腕,也让北宋“后妃政治”的特殊性得以呈现。这些角色虽非主角,却共同构成了士大夫生存的社会网络,让历史场景更加完整。
理想主义者的逆境修行
作者何辉没有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视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其“三起三落”的人生轨迹,展现这一精神形成的艰难历程,构建了一部理想主义者的逆境修行史。
青年时期的“丁忧掌学”是精神成长的重要节点。范仲淹因母去世“丁忧”,应邀执掌应天府书院。这看似平淡的经历,在小说中被赋予了深刻的精神内涵。作者通过他在书院“勤勤奉诲,以身先之”的教学实践,展现其“学求有济于天下”的教育理念;通过与青年学子的对话,流露其“穷则独善其身”的坚守。正是这段“退而讲学”的经历,为他后来“达则兼济天下”积累了精神力量,让“忧乐”精神有了学术根基。
书中范仲淹贬谪生涯中的坚守更显精神底色。第一次被贬是因“冒死谏言太后还政”,小说描写他离京时“行李萧然,唯有书籍数箧”,路人问其为何“自讨苦吃”,他答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展现了士大夫的风骨;第二次被贬因“反对废后”,他在途中写下“清议不可辱,君子有杀身以成仁”,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第三次被贬则因庆历新政失败,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完成了精神境界的升华。这三次被贬,打击一次比一次沉重,但他的精神境界却一次比一次高远,让“忧乐”精神有了人生实践的支撑。
逆境里,范仲淹的“情绪稳定”堪称现代心理调适的典范。面对三次被贬的人生低谷,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地方继续其宦海生涯”,将挫折转化为实践机会。何辉的三卷本小说《范仲淹》以其严谨的史料考据、精湛的文学叙事、深刻的精神开掘,为历史小说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它让范仲淹这位“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的历史人物从史书中走出,在文学的世界里重新获得生命;它让北宋仁宗朝的朝堂风云、边疆烽火、市井生活变得可感可知,构建了一幅立体的历史图景;它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生实践。
也许当你合上书本,眼前依然会浮现那个在泰州海岸雨雪中纵马奔驰的身影——他既是天圣三年的兴化县令,也是千百年士大夫精神的象征;既是北宋庆历新政的改革者,也是留给当代的精神坐标。何辉用近百万字的篇幅告诉我们:历史不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活在当下的精神资源;文学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历史精神的传承载体。
(原载《天津日报》)
编辑:但堂丹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希子采访时间:8月4日采访地点:咸宁市图书馆悦读分享人:柯毓秀如果问我喜欢看什么书,我看历史类的比...
而这还只是《江南役》这部小说中众多大明市井图中的一角,小说中还呈现了别样的大明市井图:或是人来人往的街市,或是暗潮涌...
咸宁网讯特约记者徐大发、通讯员林绪雍报道:近日,由通山县闯王镇农民作家程志辉搜集整理,通山县李自成文化研究会编纂的《李...
9月14日,全市领导干部廉政党课暨警示教育大会上,由崇阳县提琴戏剧团演出的提琴戏《一钱诛吏》,给全体与会人员上了一堂别开...
咸宁网讯9月26日,崇阳县纪委监委联合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完成廉政提琴戏《一钱诛吏》在咸宁市的巡演活动,先后在全市6个县区...
据悉, “跑山电工清风驿站”作为该公司2021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主题教育活动之一,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的系列宣教活动,增强基层党...
咸宁网讯记者姜明助报道: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咸宁实践,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
孟祥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咸宁实践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咸宁实践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咸宁网讯记者姜明助...
以中国青砖茶文化展示中心、中国现代智慧茶业实践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中心为定位,展示古老的青砖茶如何推动文旅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