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生在江南水乡,从小与水结缘。那时,镇上虽然已通公路,但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力摇橹撑篙的木船。街道傍河而建,白天河中停满大大小小的船只。1950年春节,父亲带我回绍兴原籍,从南浔镇乘轮船,直到傍晚船停在杭州,河还没有尽头。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看到外面的世界。1956年夏天,我又乘着轮船进入黄浦江和苏州河,于第二天清晨到达上海。在之后的40多年间,我有机会遍历中国的大江大河,还看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大河风光。
但真正重视河流的作用,还是在进入历史地理研究领域之后。这些年的诸多思考和探索,近来汇编成《江河流淌看中国》一书。为增强这本小册子的整体性,书中所辑文章作了分类和排列,分为黄河、长江、运河、江南、湖泊、海洋等主题。这6个部分,共同汇聚成照见中华文明来路的一条线索。
探索文明源流,不能忽视河流。正如我们常说黄河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作用在人类文明之初往往是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只有形成于河流流域的文明才有可能壮大,并发展成为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一条大河,从源头到河口,一般都流经高原、山脉、丘陵、平原,滋养了森林、草原和各种动植物,还带来冲积平原和肥沃的土壤。先民无论从事采集、农耕、养殖,还是狩猎、畜牧,都能在河流旁获得合适的场所。充足的水源使人们可以聚居,形成聚落,进而发展为城市。
黄河、长江、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恒河,都是文明的重要源头。黄河和长江是地球上两条靠得最近的大河,流域在很多地段直接相接,不少支流之间只隔着一道分水岭,多条运河的开凿和交通路线的开通,使两个流域连成一体。更幸运的是,两个流域从公元前221年开始,大多数年代处于同一政权的范围之内,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完整拥有两条大河的国家。在两个流域产生的文明萌芽相互呼应,汇聚到当时自然条件更优越的黄河流域,形成早期中华文明,以后又扩散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人口,一次次大量迁入长江流域,为其开发提供人力和人才资源;当长江流域获得了更有利的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发展后来居上时,又反哺黄河流域,帮助它重建和振兴。
黄河、长江的交通运输功能,支撑着中华文明的生存和发展。西汉选择在关中长安建都,但本地产的粮食供养不了首都地区的人口,必须从当时主要的粮食产地——太行山以东的关东地区运输,只能利用黄河溯流而上,穿越三门峡天险,再进入黄河支流渭河运到长安。当关中的粮食需求超出了黄河水运的能力,一遇天灾,隋朝和唐朝的皇帝便不得不带领文武百官和百姓迁到洛阳“就食”(就近接受食物救济),最终导致首都东移。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在现代交通工具产生之前,长江水运是无可替代的。徽商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巧妙利用水运,将产于徽州价廉而质重的石材、木材装上船,从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顺流而下,再通过江南发达的水系,直接运到最近的市场,又从江南采购价高而质轻的绸布、百货、日用品等,溯流而上运回徽州,实现商品利润的最大化。
河流对中华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说的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产生共同的文化心态。
这方面显著的例子是语言和风俗。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大河支流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方言、相似风俗。比较来看,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往往“百里不同风”,但在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同俗”的区域。所以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中”的关键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
而像黄河、长江这样长达数千千米的大河,从源头到出海口,有雪峰、冰川、湖泊、瀑布、森林、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栖息有各种飞禽走兽,生长着各类奇花异草,构成色彩斑斓、赏心悦目、峻秀雄奇、千姿百态、惊心动魄的景观,可谓深厚的精神源泉。所以李白能望着倾泻而下的河水,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百姓也会因黄河在山陕间南部河道的频繁变迁,留下代代口耳相传的谚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诗人抒发豪情,画家描绘美景,哲学家在沉思中期待顿悟,艺术家在探索中寻找灵感,政治家在谋划大局,军事家在观察险要。一些特殊的景观或环境,会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升华为对自然、对人类、对民族、对国家的感情、信念、信仰。经过杰出人物的阐发和推广,形成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或坚定的信念,比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君子之交淡如水”“知者乐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上善若水”……它们本身,也因凝聚了历史、经历了沧桑,而演变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精神象征、时代烙印、历史记忆。一条大河,就是一首激情洋溢的颂歌,一篇气势恢宏的史诗,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
江河流淌不息,中华文明不断演进。认识河流与文明的关系,理解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中华文明,也将引导我们更好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开创美好未来。
(原载《人民日报》,作者为葛剑雄)
编辑:但堂丹
刘斌是良渚古城的发现者、发掘主持人,崔勇则是中国第一代水下考古队员、南海I号考古发掘领队……这10位学者将考古报告中的地...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作者: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张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人类文明...
绘画艺术,不仅是以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表达画家情感的艺术创作,亦是反映文明进程的重要载体。
这是一本田野考察片段的记录,带你回到传统的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从中重拾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激发传统造物在民众生活...
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充分吸收其中...
(作者:蒋乐平,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跨湖桥文化和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发掘者).
内容提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提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
大会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当日在上海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