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芳
来通山杨芳林,听人介绍这里在做“香”文章。杨芳林“五香”中就有“香榧”,一种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抗氧化的野生果实。世间少有,我未曾品尝。由此联想,世间不常有或如春笋冒尖,会被人们格外稀罕,犹如我对杨芳林的印象。
我自幼记得杨芳林的传统美食——调味料杨芳酱油。它呈半流质,也有浓缩的固体。乌漆麻黑的黏腻感,以小勺辅以温水化开,既给菜品上色增香,味道又很特别。有特殊的鲜香味,单用它鸡蛋炒饭,不需其它菜肴,闷头就能干完一大碗。用它红烧包坨、红烧肉“三层楼”,哪怕不放葱姜蒜,也浓郁香醇。若干年后,杨芳酱油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颇为庆幸。杨芳林的传统食品中,包坨是少年印象中顶好吃的,全城再无第二。它个大、皮薄、馅料足,足够显示杨芳林人的豪爽。一碗仅盛得下晶莹圆溜的两大个,食毕非抚肚腹不可,软糯香郁,美味存留唇齿使人几天怀想。
我听过悠扬的通山方言中也有杨芳林话。杨芳林的孩童都会唱:“石和尚啊望女流,天雷劈头万事休……”杨芳林的女流之辈真性情、有力量、值得仰望。我还遇见过另一位杨芳林的女老者,她是先生故交吉宏艳的老母亲,作为中国最早的乡村赤脚医生,在交通不便、缺衣少吃的经济落后的年代里,看病不收乡民分毫,她以悠扬的杨芳腔和中医土法,不知救治过多少病人,抚慰过多少疾苦人心。
有种茶、产茶、售茶的独特地理区位,杨芳林从做“茶业生意”开始,一条街曾经成为方圆数十里的茶叶集散地,从生产、加工、批发到零售,茶业务的链条完整,以至声名远扬,成为幕阜旷野之地、鄂南竹林深处的“小汉口”。
道不尽世道变迁。近几年,杨芳林乡重振百年老品牌“瑶山红茶”,引进钱锦世纪茶业有限公司,在郭家岭村开辟白茶基地,种上了千亩白茶。每到采茶期,组织当地村民做好鲜茶采摘,一个月内大概采茶三千斤,再制成茶叶销往上海、福建一带。村民由此获得经济收入,实现公司、农户、村集体经济利益三方共赢。
远观青葱翠绿的茶山美景,我想,杨芳林人生命基因中一定携带着“生意经”,见过世面的人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大都又拥有一颗勇敢的“闯江湖”的心脏。外出打工热潮兴起时期,杨芳林成为全县的劳务输出大乡,做出成绩的个人大有人在。“忆江南”项目的老总,是土生土长的杨芳林乡农民,他在外办成钢铁企业,成为亿万富翁,荣归故里又带资反哺家乡搞建设,故土情怀感动家乡父老;还有平凡的医师吉宏艳,广结善缘,乐善好施,成为杨芳林名符其实的乡贤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管世事如何演绎,无论经济冷暖,杨芳林人或本土拓疆,或走南闯北奋发图强,将杨芳酱油、豆豉酿制,传统茶业和中医药发扬光大,传承传统文化的信念和初心始终不改。
“瓦罐煎茶燃竹叶”“竹影婆娑酱油香”“救死扶伤杏林传”……所见所闻所思皆为心灵的土壤、现实的根脉,汇聚杨芳林这方风水宝地的丰富色彩中,还有大自然的馈赠、传统遗存的纯粹、杨芳林人一颗颗坚守和与不完美持续缠斗的勇敢的心,一起建构杨芳林传统文化的绵密景深。它们飘过人们的心海,长成一处新乡土的眷恋。
编辑:但堂丹
光明日报记者牛梦笛光明日报通讯员游欢这两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综艺的火爆,让传统文...
七夕节这天,光明网联袂酷狗音乐上线网络中国节系列七夕节特别策划——“一夕千念情长相伴”主题歌单。利用数字音乐挖掘传统...
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发行数百个国家,故事、原创、科技水准均获得较大提升传统文化动画题材耀眼夺目作者:胡祥近日,国家广播电...
咸宁网讯特约记者徐大发、通讯员阮绪焕报道:日前,通山县孝和传统文化学校开学典礼如期举行。典礼上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孟祥伟主持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健康咸宁建设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咸宁网...
今年端午节期间,我市各地通过举办龙舟赛、包粽子大赛等活动,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希子通讯员田丽美丽的嫦娥奔月题材剪纸、精湛的竹木雕刻、充满乐趣的提琴戏活动……自9月下旬开始,湖北...
咸宁网讯通讯员邓丹、程宏安报道:10月13-14日,嘉鱼县官桥镇诗词楹联书画学会在官桥镇中心小学、舒桥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
“山东应发挥文化资源丰富、现实基础深厚的优势,倾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