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一书中被作者拆解成了可触摸、好理解的“机械装置”——就像拆解童年的闹钟,让我们看见齿轮如何啮合、发条如何蓄力,最终理解这个时代最前沿的技术。
作者尝试在专业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从计算机视觉如何识别图像,到机器如何听懂人话,章节编排回应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心,内容上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数学模型。当看到书中用“齿轮传动”比喻神经网络权重调整,用“拼图游戏”比喻多模态信息融合,读者会意识到:所谓的高科技算法,本质上是让机器模仿人类大脑工作。
进入正文,书中没有复杂公式,也少见晦涩术语,而是用各种比喻让技术原理跃然纸上,用具体案例揭示算法运行机制。例如,谈到人工智能中的并行计算技术,用“哪吒三头六臂”形象表达计算机多个处理器同步处理不同任务的场景。又如,在医学上,人工智能利用其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把病例影像与大量已知数据对比,就像在一片森林中精准找出那棵“生病”的树,帮助医生更快速、准确地发现潜在病变,为疾病诊断提供有力支持。这种通俗化的写作风格,在技术前沿与普通读者之间搭建起桥梁。
与同类作品相比,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地图式”的认知框架。它不仅拆解了人工智能的技术细节,更引导读者思考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社会影响与人类责任。不止于“人工智能能做什么”,还引导读者追问“我们该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激发超越工具层面的思考。
而对于“如何相处”的疑惑,作者的建议是:与其担忧被取代,不如思考如何驾驭技术。掌握“怎么用”的智慧比恐惧“被取代”更重要。书中强调的人类灵动性,正是对抗技术同质化的有效利器——当人工智能擅长处理数据时,人类的共情力、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将成为稀缺资源。
(原载《人民日报》,作者为李国盛)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感恩书香伴我行
下一篇:
大地从来都是敞开的 ——阿来《大河源》中的行走、生态与文明
办好“一类事”往往意味着思路、举措、机制、方法的优化完善,很多时候不可能只靠某个部门单打独斗来完成,需要上下协同、系...
办好“一类事”往往意味着思路、举措、机制、方法的优化完善,很多时候不可能只靠某个部门单打独斗来完成,需要上下协同、系...
柯建斌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北频道报道, 2月1日以来,通城县党员志愿者徐摇拼椅作床,剪发明志,普纪普法,代购代办……一直奔...
马秀英:我希望国家高校或者是医学类院校,加大对我们民族地区的医学生的招生指标,能够帮我们民族地区培养出一批当地的医学...
”ABB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总裁张志强说,从ABB厦门工业中心落成到上海机器人超级工厂动工,从开放创新中心到未来实验室, AB...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声音始终伴随:人工智能会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失业吗?在更隐形的层面,人工智能对高技能...
29日,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与爱思唯尔等机构在“中国医院协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专题学...
本报记者李正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发展...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渗透,引领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
人工智能系统需要感知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其视觉、听觉、触觉,而嗅觉也是很有价值的方向,目前已经有科研人员在研究气味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