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雷
在时光的长河里,有一种味道,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始终萦绕在心头,那便是家的味道。这味道具象化后,便是正月里热气腾腾的糍粑。
烫粉皮、捶糍粑、熏腊肉。每当立冬过后,凛冽的寒风在通山县幕阜山脉的黄沙铺镇曾家大山上呼啸而过,却吹不散那弥漫在村庄里的温暖气息。此时,曾家山上的村民们便忙碌起来。村里的长辈们挑选出颗粒饱满的糯米浸泡在清水中。待浸泡妥当,糯米被沥干水分,放入蒸笼中。灶膛里的火熊熊燃烧,不一会儿,蒸汽就从蒸笼的缝隙中袅袅升腾,带着糯米特有的清香,弥漫在这座半山腰里的整个村湾里。
与外地将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进行有节奏地捶打不同,曾家山人将蒸熟的米团放入大木盆,男人们脱掉棉袄,不断揉搓米团,每一下都充满力量。“嘿哟,嘿哟”的号子声,在厨房中回荡,仿佛是一场欢快的舞蹈,每一次揉搓,都将糯米的软糯与香甜融合得更加紧密。不一会,米团逐渐变得软糯,相互粘连,最终变成了一团团洁白细腻的糍粑块。这时,村里妇女小孩分工合作,捏成一个个小坨,嵌进刻花的木模里,反复敲击大桌。婶子大娘们起身将各种印有小动物和喜庆吉祥图案的糍粑叠放在蒸笼。不多时,糍粑的香气便在空气中肆意弥漫,丝丝缕缕,钻进每一个角落。
蒸熟的糍粑迅速倒入蒲蓝凉干,一部分被精心放入水桶里保存起来,留作来年招待客人。在曾家山,热情好客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当有客人来访,主人家会迅速从水桶中捞出水灵灵的糍粑,放入锅中煎至两面金黄。随着“滋滋”的声响,糍粑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再撒上一层白糖或裹上一层黑糖,那香甜软糯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有的人家则将糍粑和腊肉、油干一起用铁锣罐放在柴火灶上闷煮。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糍粑又有了新的使命。投资百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落户通山大幕山,每年春末和夏初,大山里开满了野杜鹃和野樱花,吸引了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打卡,村民们纷纷开起了农家乐,糍粑也成为了餐桌上的招牌美食。
糍粑,吃它的方法很多。村民曾凡华说,最过瘾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将糍粑放在火炉的柴灰里闷热,或用火钳作支架烤炙。糍粑在柴火烘烤下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像一个大包子似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
糍粑,这小小的美食,凝聚着乡村的烟火气息,承载着浓浓的年味,见证着通山全域旅游强县农家乐的繁荣,也慰藉着游子的思乡之情。
编辑:但堂丹
新华社南昌9月22日电 题:神山村“神奇”何在?——井冈山深处觅答案新华社记者胡锦武、赖星、冯松龄沿着中国南方罗霄山脉雄浑...
谭应华(中)、黄秀芳(左)在自家农家乐门口。在长江边住了20多年,这家人靠水吃水,以往靠捕鱼为生,退捕上岸后,专注于农家乐...
四川龙门山脉的山谷里,有一个开放式的国家4A级景区——四川省德阳绵竹市清平镇。三起三落,百姓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如今的...
乡村大嫂农家乐,巧手繁忙,笑语端庄,唱首山歌共举觞。
阳春三月,鄂南山花烂漫。2020年,咸宁市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市38.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咸宁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19日电 题:南疆“网红村”在“诗和远方”中铺就幸福路新华社记者刘兵、杜刚炎炎夏日,在沙漠绿洲小村农家...
咸宁网讯记者见博报道:深秋时节,闻着鱼香来到紧邻斧头湖的泉湖村铁塔新村,一排融合鱼、荷文化元素的鄂南民居初具雏形。
据了解,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通山县大力实施“一五一十”工程,已为全县187个行政村,村村建起文化广场,村村建起农民文艺团...
市委提出打造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发展目标,市委书记孟祥伟同志在通山调研全城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时强调,通山具有良好的旅...
一条条标准化公路通村到组,一座座水果花卉大棚四季飘香,一个个旅游景点引人驻足……7月31日,走进通城县五里镇左港村,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