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山镇先前只有一户姓孔的,后来迁来姓曾的和姓孟的。
孔老先生,祥字辈,正宗孔子第七十三代孙。孔老年纪不算老,蓄有长须,须长一筷子。
孔老先生平常不爱串门,喜欢看书。晴天,搬把椅子在门口看,雨天,坐在门里看,看一本发黄的线装本。
羊山镇挑担的、推车的、提篮买菜的路过孔老先生大门口,总要亲切地喊句:“孔先生,又看书啊?”
孔老先生一般不作答,最多是点点头,或者用老花镜背后的眼晴瞄一下问话人。如果碰上镇领导,孔老先生就站起身来,搭上几句话。人家问:“孔老,怎么不出去转转?几时请您到我那坐坐,也给我们指点指点。”
孔老听了很高兴,说:“好的,好啊。”
于是,孔老先生就在家里等,等居委会的人来请,可许久不见人来,孔老就有些想法了,自言自语道:“人无信,难成事啊。”
前年,镇上搬来一个姓曾的,老先生闻讯喜煞,连夜去拜访,一进门就说:“哈哈,孔孟曾颜,天下一家。”
姓曾的一见是他,连忙搬凳倒茶,一边忙乎一边说:“我一到镇上本想安顿好就去拜访您的,没想您先来了,可惜我的豆腐铺没开张,要不然尝尝我的豆腐。”
孔老一听他是开豆腐铺的,吐出一口有点霉味的茶水,起身就走,走到大门口又转过头来说:“本家啊,要叫子女读书,读书是正道啊。”
孔老先生的举动把姓曾的一家人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后来,孔老再也没去姓曾的家,也没买他家的水豆腐。在他的脑海里,羊山镇不曾有这个本家。
姓孟的是前不久搬来的,在羊山镇上开了间画廊,取名为“承轩斋”。姓孟的是个画家。
“承轩斋”开张的那天,孔老先生早早地来了,还放了一挂万字头的鞭炮。从此,“承轩斋”就成了孔老先生每天必去的地方。他跟画家谈得来,谈经论道,纵横古今,十分惬意。
今年高考揭榜,羊山镇有五人榜上有名,而头名竟然是开豆腐铺的女儿,卖豆腐的女儿考上了清华大学。
在冷湫湫的“承轩斋”里,孔老先生对画家说:“曾家大喜呀,可惜是个女儿,要不然……”
孟画家没有工夫跟孔老先生说话,他正忙着跟人谈门店转让之事,“承轩斋”实在支撑不下去了。
“承轩斋”关门后,孔老先生又不出门了,又回到了从前 。晴天,搬把椅子在门口看,雨天,坐在门里看,看那本永远看不完的发黄的线装本。
小镇的日子就在孔老先生翻书的手指中一天天翻过。
(作者:阿木 地址:通山县外贸局)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