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时期的汉隶
两汉时期的美术,充分反映了汉王朝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和中央集权、多民族大一统持点,以及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出现大、全、满的审美观,在这种语境中,书法也进入自觉时期。
书法在秦朝以前是以金文或秦小篆作为正统的官方文体行世,而民间已出现将篆书简写或草写的隶书与草书刍形。到东汉时期,已发展成与我们今天书写一样的今体字,而且汉朝对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进入有意创新时期,故称汉朝是中国书法发展自觉时期。
汉隶书写或刻于竹简、木简、石刻等。字体已完成将难认的篆书改成今天易识、易写的规范汉字,因受书写材料限制,字字压缩变扁,即横长竖短,结体紧收,横画起笔逆起向下顿笔而行,类似蚕头,中部稍弯,力量内含而显弹性,收笔则提笔向右上出锋,类似雁尾。有“蚕头雁尾、蚕不双设、雁不双飞,一波三折”之称(如左图)。
汉代遗存下来的竹简、帛书、石刻或表现为宽博苍浑、或灵润潇洒、或方拙朴茂、或豪放野逸。
欣赏汉隶,首先是看其章法端庄整齐美,其次是其比之秦篆,笔法变化多端的运笔过程,笔法的变化,为草书的产生打下伏笔;最后是欣赏汉隶古拙、质朴的神韵,正如今天面对一套古代家具,汉隶带给我们以历史的沧桑感。
学习书法不习汉隶,难成气候。
(卢方祥)(载《咸宁日报》3月12日《文艺副刊》)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组图:通山宝石村老屋印象
下一篇:
中国书法之美赏析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