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晨曦 摄影/汪曙光
■晒谷场中的孩子 摄影/周文
■穿梭在稻浪中的“红狐” 摄影/汪曙光
■打谷的老人 摄影/刘建国
■晒场 摄影/张桂林
乡村的田野,旷远如梦。一缕晨光悄然跃出,浸满乡情的秋风,抚摸着刚从睡梦中醒来的村庄。稻草在灶膛里燃烧起來,村子里飘漾着带着新米饭香的炊烟,整个村庄被初升的太阳染成桔红色。
绕过村庄来到田野,田野静悄悄,放眼望去,一片金黄,散发出迷人的光彩,田埂勾勒出的曲线让人浮想联翩。抬起脚,拨开沉沉的稻穗,徜徉在稻田中,那富有魅力的金黄把自己浸润,感觉自己身体流动的血液都是金黄色的。刹那间,我明白了凡·高为什么会对黄色产生狂热偏执的爱:中国人说作画是泼墨,《向日葵》之所以被无数人敬仰,就在于作者把他满腔的对生活的爱,对大地和阳光的顶礼膜拜全都泼洒在了这幅画上。画有了灵魂,因之在人间永生。闭上双眼,我有一种振翅欲飞的豁然开朗。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在乡村里,宋朝诗人范成大诗中描写的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嚓,嚓……”稻田里,割稻的老农熟练地舞着镰刀,彷彿在指挥一场盛大的音乐会;“砰,砰……”,打谷的声音像轻雷从头上滚过,又像是一曲强劲的摇滚乐,让人兴奋让人奔放。踩着秋天的节奏和鼓点,灵魂随着秋收的美景和丰收的喜悦舞蹈,惯常的姿势里折射出劳动的美。“轰,轰……”金黄的稻浪里,红色的割谷机像只红狐,轻灵地往来穿梭,扬起的稻秆在空中划出一条条优美的弧线,那新堆起的草垛就是丰收的见证。
晒谷场上,大人忙着用木锨翻晒刚打下的新谷,孩子则在稻草堆上翻滚着、尖叫着,捉着迷藏。秋天的诗中有着淡淡的稻香,秋天的情感流溢着苦尽甘来的味道。走进农家,简陋的餐桌上摆满了微笑,蘸着汗水品尝着丰收的欢畅,觉得阳光在舌上闪耀,新米饭在回味中竟生一种淡淡的甜意。难道这就是《大长今》中长今曾苦苦追寻的“夏米”么?我顿时泪流满面。
秋的味道让我思索;秋的魅力,让我敬仰,沉默。(撰文: 记者 杜培清)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黄昏中的那些背影……
下一篇:
重阳节送温馨 人间重晚情
每天,我们常常会看见这样的身影: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装运电器;在高楼林立的小区楼梯间,背着大箱子艰难上楼。他们,就是普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