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喜荣 (嘉鱼)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如‘烧锅’火旺旺。如意苕果甜又香,恭喜发财米泡糖 ……”走到街上,听着这欢快的童谣,家乡 人忙着“烧锅”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烧锅”,就是炒米泡、苕果,做米泡糖等 过年必备的点心。相传赤壁之战时,小乔见周瑜军务繁忙,常常顾不上吃饭,就做了苕果、米 泡糖等干粮。周瑜吃后大加赞赏,并在军中推 广。战士们携带干粮,个个英勇作战,最终击退曹军,保卫了家园。为了纪念小乔的功德, 嘉鱼人开始“烧锅”。嘉鱼有一句俗语:“炒七 不炒八”,腊月二十七是传统的“烧锅日”。
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忙着做准备:大人精选籽粒饱满的晚稻或糯谷,煮至谷粒膨胀裂开,捞出晾干,脱壳成米,这米叫“发 米”;洗净红苕,去皮、蒸熟加入芝麻搋成糊 状,擀成薄薄的一层晒干,剪成条形,就是 苕果;泡好小麦,装在筛子里早晚淋温水促 使它发芽,浸泡糯米。老人和小孩也不闲着,把柴草做成麻花样的“草把子”。
母亲是“烧锅”高手。腊月二十七,母亲早早就起床熬糖。她把泡好的糯米捞出,沥干水分,放入蒸笼内用大火蒸熟,晾凉到50℃左右,然后把长到“二叶包心”的麦芽剁成细细的碎段,与晾凉的糯米、山泉水一起装在瓦罐里拌匀发酵五六个小时, 接着把发酵好的糯米饭和麦芽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使劲揉挤布袋,黄色的汤汁流进锅里。灶里的“草把子”噼噼啪啪地燃烧着,火苗舔着锅底,熬煮着汤汁。母亲用长竹筷不停地搅拌,不时还指挥我们添减柴火。汤汁表面开始浮起一层白沫,接着小气泡在表面翻滚、变大,大如板栗,最后 变成了红亮的麦芽糖。尝一口,真甜!
晚饭后,母亲开始炒米泡、苕果。工具很简单,一把竹制的小笤帚、一个铁丝网做的小撮箕。她头上包着一块布巾,把细沙 倒入锅内烧热后,倒入“发米”,用小笤帚不 停翻炒。锅里“发米”噼里啪啦地响着、变大,成了中空的米泡。偶尔有几颗米泡调 皮地蹦出来。母亲用撮箕盛起米泡,手腕 抖几下,细沙就滤过去回到锅里。倒“发米”,盛米泡,母亲手疾眼快,看得人眼花缭 乱。炒好米泡,母亲又倒入灰色的苕果翻 炒到金黄色。
米泡、苕果炒好后,母亲麻利地舀起细沙、刷锅,把几勺麦芽糖倒进锅里搅拌着加 热到气泡翻滚。她一手快速倒入米泡,一 手拿着大锅铲搅拌,锅里的糖和米泡粘成 团后,迅速起锅倒入洗净的抽屉里,用“升 子”(一种木制量具)碾平压实。母亲手起刀落,快如闪电,把“米泡糖”切成薄片。
嘉鱼人寄予了“烧锅”美好的寓意:饮 “米泡茶”,日子甜;嚼苕果,生活甜蜜如意; 吃“米泡糖”,恭喜发财。这些点心是父老乡亲们春节里招待、馈赠亲友的上品。
“烧锅”里的年味,是美味与佳肴,是勤 劳和智慧,是真诚的祝福,是对生活的热 爱,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烧锅” 的美好记忆永远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灯笼,提在手上的“年”
下一篇:
隔窗望春
母亲烧好一大锅滚烫的开水,当主事者一把长刀捅下去,鲜血汩汩地淌进案板下的大瓷盆。下午母亲将切成条状的鲜猪肉用稻绳拴了...
陈亚平(咸安)春节于全民来说似一大联欢,对于我等公务人员而言,却带着年检年审的味道。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家族高龄老人...
从材质单一到款式多样讲述人:胡淑云(温泉城区希望桥附近一裁缝店老板)我今年50岁了,与服装打交道有二十余年了。如今,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