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沥沥的雨下了一夜,早上起来忽觉天气变冷。打了一个喷嚏,我紧了紧衣服,习惯的从床头拿起手机,点开微信。咦?早早的老妈发了一条微信来。
“今天立冬了,不要吃生冷的食物。晚上睡觉前,记得热水泡手泡脚,出门多穿点,多喝些温水,照顾好自己。”
哦!原来今天已是冬至了。
日子过得真快,冬至过后就是圣诞,2017年就要过去了,一切都将成为回忆,全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想到年老体弱的老妈,因为对子女的记挂,竟然也学会了用手机发微信,我的心被重重地触动了一下,当即便拔通了老妈的电话。听见电话那头传来老妈因慢性支气管炎久咳而变得沙哑的声音,我的喉咙轻轻涌动热潮,却只口拙地说了一句:下班后陪老妈一起包饺子。
记得小的时候,冬天很冷,每到这个季节,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也是最难熬的时候。那时,每到夜晚来临,窗外寒风呼啸,屋内也是滴水成冰,家里没有取暖设备,我和妹妹总是早早地便钻上床,用被子裹住身体,双脚蹬来蹬去地闹腾。老妈怕被子冷,也坐在床上,双手像母鸡似的一边一个将我们搂在一起。我们乖乖地靠在妈妈身上,听老妈给我们讲故事。老妈没有多少文化,讲的故事自然都是那些神仙鬼怪之类的,有时还哼着一些乡村小曲儿,我们就这样在老妈的呵护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夜。
冬天留给我的记忆除了“冷”就只剩下“吃”了。因为在老家,每到冬至这天是一定要吃饺子的。只是那时家里很穷,一年到头只有在冬至和过年时才能吃到。那时的饺子面是白面和玉米面混合的,馅儿是大白菜掺和些许猪油渣,虽然比不了如今的饺子,但是我们吃起来还是很开心的,也是一年中难得的一顿“美食”了。饺子的那股香味伴随着我成长,已经深入到了骨髓里,一直到现在,饺子仍是我一生的最爱。
据度娘介绍,冬至吃饺子还与医圣张仲景有关。当年张仲景辞官回乡,正是冬季。他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做“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成了现今的“饺子”。
母亲常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下班的时间刚到,我便冲出办公楼,在旁人略带惊讶的目光中,骑上“小绵羊”飞奔而去,因为老妈还在家里等着我一起包饺子。
今年的冬至有点冷。风吹得人直缩脖子,裸露在外的脸颊似乎没了感觉,看到熟人也挤不出一丝笑意,冷风轻易地就撩起了我的衣衫,强烈的寒意袭入我的胸口。
快到家了,我已经看到老妈的身影在阳台上张望。我急切地向她挥手,她也看到了我,脸上露出开心的笑,我的心里顿时热乎乎的,所有的冰冷一下就倏忽不见。
依然是我最喜欢的韮菜饺子。说是来和老妈一起包饺子,其实老妈已早早地将活儿干好了,我只是来吃现成的饺子而已。
老妈并不吃饺子,却不停地劝我吃一个,再多吃一个,直到我实在吃不下了,这才将已包好放在冰箱冷冻的一百多个饺子装入袋子,让我带回自己的家,叮嘱我天黑了骑车回去要多加小心。
寒风仿佛更猛烈了,一阵阵地吹过来,忽远又忽近,有时咆哮,有时低沉,穿越肌肤,寒彻身骨,但我却不再觉得冷,因为这个冬至老妈给我包的饺子,驱散了寒冷。人到中年,依然还能享受七十多岁母亲的疼爱,心里怎能不暖烘烘的呢!
(建行咸宁分行 丁芳)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