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赤壁市羊楼洞古镇明清石板街,一家铜铺在熙攘的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店内,赤壁市非遗铜艺代表性传承人、马氏铜艺第四代传承人马军正在专注地工作。他手握长柄球形黄铜锤,在木墩上有节奏地捶打着一块紫铜,“当当当”的锤击声清脆悦耳。
十多分钟后,一只紫铜杯在他的捶打下成型,细密的锤纹与独特的桔皮纹引来游客围聚观看,满是好奇与赞叹。
马军1973年出生于铜匠世家,自幼便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学习铜艺。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着重研习冷锻技艺,精心锤炼铜杯、铜碗、铜壶等器具。1992年,马军接手祖辈创办于清朝光绪十八年,位于蒲圻古石城的蒲圻扶风堂铜坊,此后,他潜心钻研,通过收集、研究老旧铜器,不断改进工艺,提升传统技艺水平。
马氏铜艺以紫铜为原料,利用其良好的延展性,采用冷锻技艺,延续祖传古法,使用简单原始的工具,追求结构一体化,器型简约大方、朴素实用。作品饱含赤壁元素,从设计构思到选料、下料、捶打、修剪、打磨、烤色、检验等一系列严谨工序,无一不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其作品内表面细密的锤纹,外表面因铜材伸展形成的独有的桔皮纹或团云纹,不仅是传统工艺的体现,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
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传统铜器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挤压。曾经家家户户使用的铜器,逐渐被现代工业产品所替代。为了让马氏铜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2019 年,马军瞅准了人气旺盛的羊楼洞古镇,亲手挂起“羊楼洞扶风堂铜艺手工坊”的招牌,开启了马氏铜艺新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面对现实中的重重困境,马军深知唯有创新,才能为马氏铜艺开辟出一条崭新的传承之路。他另辟蹊径,大胆采用一块料打制铜器的独特方法,就连壶嘴也一体成型,这一创新之举使马氏铜艺在众多铜器中脱颖而出。在工具使用上,马氏铜艺以圆锤为主、平锤为辅,圆锤从内部发力使铜器越打越大,与其他地区多以平锤为主的技法形成鲜明对比。
马军在祖传铜艺基础上,独创了“铜器表面图文再捶打延展”和“铜壶内部捶打塑形”两项绝活。“铜器表面图文再捶打延展”通过对铜器表面图文进行二次捶打延展,实现个性化创作,极大提升了作品价值;“铜壶内部捶打塑形”则在铜壶内部巧妙施力,塑造出独特的壶型。这两项绝技绝活不仅深受游客喜爱,更吸引了65 批团队先后前来羊楼洞古镇研学,学习打铜基础技艺。学员们在半天时间内,就能亲手打制出一个铜杯,迈出传承传统铜艺的第一步。
辛勤的付出与不懈的创新,为马氏铜艺赢得了诸多荣誉。2021 年,马氏铜艺成功入选赤壁市非遗保护项目,铜器作品荣获汉江流域金属工艺二等奖,马军也因此被吸纳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专业会员,被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聘为美育实践指导专家。
如今,马氏铜艺通过开展研学活动,已接待来自湖北武汉、咸宁、荆州、黄石和湖南长沙、岳阳、临湘等地学员千余人。马军表示,他将继续坚守传统技艺,不断创新,让马氏铜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咸宁日报记者 黄柱 通讯员 吕蓉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文艺名家“长江流域县域明珠行” 共探通山文艺创作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文谨、通讯员王远远报道:17日上午,市委党校举行2019年下半年主体班开学典礼暨“不忘初心、牢...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下称遗产日),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传承健康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
刘源望(武汉)有一种传承总是托举着嫩尖尖累了的,都藏在袖子里在不经意时,落下还有一种传承总是以一种集体谢幕的方式先把纷...
出队旗、敬队礼,齐唱队歌,为烈士献花,向烈士默哀并三鞠躬,为烈士献词……庄严肃穆,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少先队员对何功伟...
未来,通城县将设立专项保护基金,建设传习所,扩大巡演范围,让这一“戏曲活化石”焕发新生机。
21日,政协第二联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皮定宇委员对咸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第一,...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谭昌强、通讯员王远远报道:1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小兵,为参加全市组织人事履职能力提升专...
搭上电商,非遗飞入百姓家——首届“非遗购物节”述评(上)光明日报记者张玉玲“非遗直播”,叫好又叫“座”。“非遗购物节”...
穿汉服、逛国风集市等也引领了一波端午新风尚。微博投票:琴棋书画、京剧、武术、舞蹈等国粹艺术580票汉服、团扇、国风美妆、...
”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舞蹈教室,伴随着优美的藏戏唱腔,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藏戏演员达娃曲珍正向孩子们讲解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