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浩
|
6月3日,崇阳县提琴戏传承发展中心在天城剧院启动第一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崇阳提琴戏代表性传承人影像音像录制工程,高清记录8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系统记录提琴戏艺术成就、技艺流程及口述历史,以数字化手段传承和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琴一响,喉咙就痒。”这是流传于崇阳县的一句谚语。在崇阳及周边地区,曲调优美、旋律明快、充满生活气息的提琴戏,深受男女老幼的喜爱。
提琴戏起源于清末湖南岳阳花鼓戏,传入崇阳后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以提琴为主奏乐器的独特声腔体系。其曲调优美、旋律明快,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保留120余部传统剧目,承载着鄂湘赣边区的文化记忆。
此次录制的8位代表性传承人中,传承人王中平、庞勇、舒琴深耕剧种多年,传承人吴思苹、孙兵等则活跃在基层演出一线,共同构成崇阳提琴戏传承的“活态基因库”。
录制现场,统筹组协调多个工作组,演员对接组精准把控表演细节,服装管理组精心还原传统戏服纹样,由提琴、二胡、司鼓等8种乐器组成的乐队现场伴奏,完整呈现《秦雪梅》《双合莲》《灯笼记》三个经典选段。其中,崇阳原创剧目《双合莲》尤为引人关注,这部基于清末真实爱情悲剧创作的叙事诗,通过郑秀英与胡三保的抗争,揭露封建家族制度的压迫,被专家学者誉为可与《孔雀东南飞》相媲美的民间文艺佳作。
一把琴,两个人,粉墨登场,咿咿呀呀地吟唱着戏梦人生。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崇阳提琴戏在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
“我们希望通过系统性记录传承人的艺术成就、技艺流程及口述历史,以数字化手段留存珍贵文化遗产,推动崇阳提琴戏的传承与传播。”崇阳县提琴戏传承发展中心副主任庞勇说。
随着首期8位传承人的艺术档案陆续入库,这项始于镜头前的记录工程,正成为串联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珍贵文化遗产转化为可触摸、可传承的文化载体,不仅让其在数字时空中永葆生机,更让崇阳提琴戏的独特腔调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根生长,在年轻一代的传唱中续写新的传奇。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湖北乡村书法潮走进咸宁
下一篇:
嘉鱼文艺比赛获冠军
”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的召开,对于加强咸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推动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院将带领医院传承人团队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切实把《镇氏风湿病马...
创作新内容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传统技法绘出现代风本报记者朱虹在天津霍庆有年画博物馆的画室里,一排刚画...
咸宁网讯记者朱亚平、通讯员刘欢、余娜报道:4月15日,在市图书馆5楼报告厅,我市召开群众文化和非遗工作会议。打磨舞台艺术、...
“来,双手捏住年画,我们‘接福’……”在广东省非遗馆举办的非遗项目年货大集上,佛山木版年画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正...
记者刘念桂花树下打桂花、茶园里采茶、公园内游玩健身、白鹭纷飞……日前,走进续恒雕刻工作室,一幅展现咸宁生态美、自然美...
咸宁网讯记者陈希子、通讯员田丽报道:“青砖茶是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中的一个奇迹。”湖北科技学院教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
市文旅局要求,与会人员要开拓思路,搭建专班,严格标准,规范管理,加大对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系统和全...
该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培训不仅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县的文化建设增添了亮丽的...
咸宁网讯通讯员徐浪、徐燕红报道:拣豆、搓豆、蒸煮、烧炉、翻晒……24日,笔者来到通山县杨芳林乡,在吉利通豆制品厂,省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