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文娱动态 >> 正文

聆听旧物说历史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2-10-26 16:23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希子

说到收藏,很多人都觉得离我们很远。作为文化保护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通城民间收藏逐渐热了起来,民间收藏家、收藏爱好者不断增加,他们收藏文物,收藏记忆,让历史文化赓续传承。

交流“淘宝”不亦乐乎

古玩寻宝去哪里?10月3日,由通城县收藏协会主办的2022年秋季首届古玩收藏品交流会在隽水大道古玩店铺一条街火热举行,吸引了湘鄂赣等周边县市区近千名古玩经营、收藏者及爱好者前来“寻宝”“淘宝”。

本次古玩收藏品交流会共设立摊位500余个,数以万计的古玩珍品集体亮相,涵盖古瓷器、玉器、钱币、字画、邮票、木雕、文房四宝、红色收藏、民俗用品等类别。古玩店和古玩收藏者们把自己珍藏的各式宝贝都展示在路边,供同行或爱好者们参观品鉴,交流选购。

“通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还是八百壮士的故乡。今天,我们作为收藏人,把老一辈的这种精神传承好,我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江西省修水县古玩收藏爱好者杨忠为活动点赞。

近年来,通城的民间收藏逐渐热了起来,民间收藏家、收藏爱好者不断增加,收藏品的数量、质量都很可观,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载体之一,民间收藏抢救、保护了很多艺术珍品,他们收藏的不仅是记忆,更多的是传承了华夏历史文明。

“我们是从湖南过来的,得到这个消息就赶过来了,活动给藏友提供了一个平台,是一种文化的兴起。”古玩收藏者魏先生说。

据介绍,本次交流会旨在搭建古玩艺术品收藏、展示、交易平台,加强通城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促进疫情之后文化行业复苏,推进通城文化艺术收藏行业繁荣发展。此次活动交流的古玩收藏品主要有古瓷、玉器、钱币、字画、邮票、木雕、文房四宝、红色收藏、民俗用品等,有通城和周边县市的万余名市民光临交易会,成交额近百万元。

汇聚贤能共谋发展

通城县首届古玩收藏品交流会由通城县收藏协会举办,收藏协会会长黎民魁介绍,通城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收藏队伍庞大,县收藏协会有会员百余名,国家级收藏家协会会员1名,省、市收藏家协会会员和理事3名,会员的藏品、品种和数量在湘鄂赣三省处于前列。

收藏协会将力争把通城古玩收藏品交流会办成一个湘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古玩收藏交流交易品牌,每年一届连续举办下去,且在时间和规模上超越首届,让古玩收藏走进千家万户,让民间的古玩藏品活起来,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哟,这个匾文很值得琢磨。”在通城县收藏协会副会长杨志文位于隽水镇桃源村的家里,几名收藏爱好者正在观摩他近日从江西收的一块寿匾。细观此匾,中间是用石灰桐油堆塑的“宝婺扬辉”四个大字,这块牌匾除了属于清代光绪年间,最有价值的是左边刻的“钦点史部主政姻再晚汪宗翰顿首拜题”几个字。

在杨志文的家中,有不少和百姓生活有关的老物件,像瓷器、根雕、花轿、石墩等。杨志文20多年前就喜欢民间文物收藏,这些年跑遍了湘鄂赣地区,搜集整理了清代到民国乡村历史文化、生活、生产等方面的民间工艺品700余件。

而通城的吴忠贤,则一手创办了通城县关刀镇鲤港村民俗文化博物馆。在民俗文化博物馆内,从红色收藏到民俗收藏,从古老的砻磨到老式纺车、独轮车、辘轳等,从雕花木床到古玩字画等近20000余件年代久远的展品琳琅满目,散发着历史的光泽。

据了解,通城县收藏协会成立后,除了组织收藏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还积极举办收藏创作、比赛和展览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收藏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此外,协会还将积极开展收藏教育和培养收藏人才的活动,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收藏文化,将通城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扬下去。

民间收藏方兴未艾

在隽水大道9号的隽水古玩行,通城的冯俊每天都细心地收拾整理着他的古玩“宝贝”。在这个50多平方米的店里,藏有古陶瓷、钱币、木雕、民俗工艺品等古玩艺术品,品种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说起自己的藏品,冯俊对它们的来历背景可谓是一清二楚。面对记者的好奇,他拿起手中的一件傩戏面具,就娓娓道来。

“这件东西是过去古瑶人跳篝火舞时候戴的面具,也叫作‘傩戏’。”冯俊介绍,傩戏面具的特点之一是双面,雕工比较粗放,是明清年代的东西,时间比较早。

冯俊早年在上海世博参观的时候,上海博物馆也有类似的文物展览,特别是2020年,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馆也在冯俊这里收藏了两件类似的东西进行展览,这也是过去古瑶民族生活的实物证据之一。

1962年出生的冯俊,3岁时便患有小儿麻痹症落下后遗症,导致肢体残疾,但他从没放弃对生活的信心,坚信奋斗可以改变命运。1980年,他从通城二中毕业,后自修了大学文凭。

1986年至1992年,冯俊来到通城县国营大坪茶场工作,这里古瑶遗址众多,因为工作接触渐渐地对古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2年,冯俊开始从事古瑶文化的实物收藏工作,并延伸到通城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领域,这一干便是30年。

近年来,通城县的民间收藏事业发展如火如荼,收藏爱好者不断增加,冯俊抱着繁荣文化的初衷,参与组织成立了通城县收藏协会。他忘却自我,拖着残疾之躯,带着其他会员跑遍湘鄂赣地区,搜集整理了遗失民间的文化艺术品上千件,对通城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起到了一定作用。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通城县农家书屋引领风尚
下一篇: 作家柯于明“家乡书”《扁担开花》面世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