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战“疫”,形式有很多种。这不,湖北科技学院的老师们,虽然不能亲自上前线,但他们集体参与编写了湖北“方言通”,便于外省医疗队进入湖北顺利开展工作,为支援战“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为战“疫”提供语言服务
“秀活(不得了)”“您家(您)”“伢崽(孩子)”“几满打针(什么时候打针)” “恰饭(吃饭)”……咱咸宁人一看就明白,这是一句句既亲切又朴实的本地方言。但如果告诉你,这些词汇来自一部《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实用手册,湖北科技学院的一群老师们,为了方便医生与患者间的交流,专门连夜组织合力参与了编写该书,你是否在感到亲切之外,心头还会涌上丝丝温情和满满暖意?
2月10日,防疫战进入攻坚时期,国家派出大批医疗队援助湖北。为帮助援鄂医疗队解决医患沟通语言障碍问题,由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商务印书馆、科大讯飞公司等知名高校和企业科研人员共同组建“战疫语言服务团”,编制《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手册。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必须重视语言应急服务。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交流顺畅才能保证所做之事顺利。疫情防控期间,有效的语言沟通能提高防控和救治效率,促进理解与信任。加强语言应急服务,有助于提高防控和救治效率。
我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湖北省的汉语方言主要包括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楚语)、赣方言,其中西南官话是主体。“十里不同音”的情况很常见,甚至不少咸宁本地人大多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与人交谈时,咸安人听不懂崇阳话,通城人听不懂通山话。这也说明了,本地方言的丰富多样性。
各地人员援助湖北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方言难听懂、难沟通。方言不通、术语障碍、医学医疗专业外语翻译紧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疫情防控工作的高效开展。
国家语言保护中心发布了一条紧急任务:编制抗疫诊疗方言手册,为驰援湖北的医疗人员助一臂之力。
合力打造本土“方言通”
“这是‘军令状’,我们督促自己,一定要圆满完成任务。”作为湖北方言调查团队的成员,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祝敏和同一学院的王宏佳教授毫不迟疑地接下了任务。祝敏是鄂州人,王宏佳是咸宁人,分别负责鄂州、咸宁两地抗疫方言的翻译、录制工作。
“我市定点医院接收的是来自本地各个县市区的病人,出于隔离需要,一些患者都没有家属的陪同。” 如果是年龄偏大且不会说普通话,甚至没法写字沟通的患者,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时间不等人,大家接到任务是2月10日21时,要求在 2月11日中午之前完成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祝敏和同事们连夜投入到工作中:翻译普通话对应的条目、请同住的母亲担任发音人、录制音频……忙到凌晨3、4点才休息,第二天一早起床仔细反复校对,完成156个词语、76个短句的翻译、录制工作。
作为高校学者,大家对于本土方言口语的熟知程度和把握程度可谓得天独厚、了然于心。在词汇的编写过程中,同事们通过网络一起讨论,一遍遍地修改。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本接地气的词典,收词范围广,可信度也比较强。
而且,不同于常规的方言整理编写工作。此次的任务要围绕“医疗抗疫”的主题,内容的筛选汇编过程并不容易。大家一边通过媒体、朋友圈社交网络了解疫情动态,一边和周围的医务工作者、生病住院过的亲朋打听,甚至自己进行“角色扮演”,了解在医疗及护理过程中,哪些方言是经常会遇到的高频词汇。秉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大家务求整理出的方言能最大程度做到“实用、方便、高效”。
“嚯水(喝水)”“豆子疼(肚子疼)”3月19日,已圆满完成援助任务,即将离开咸宁的云南护士候珺和大家即兴表演了自己学会的几句咸宁方言,这正是她通过《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学到的。
“一开始的时候真的有点紧张,怕自己因为听不懂咸宁方言,影响工作。”候珺介绍,因为队员工作时要戴护目镜、口罩,穿隔离衣,耳音不是特别清晰,再加一些老人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平时说方言较多,大家就有了学习咸宁方言的想法。学习方言主要不是为了说,而是为了听懂患者们的诉求,以便更好地治疗沟通。
疫情防控的“语言抚慰”
“战疫语言服务团”各成员身居不同地方,但配合默契,争献己长,昼夜工作,从倡议发出到微信版、网络版、融媒体版、迷你视频版、抖音版、在线服务系统、即时翻译软件等7种产品陆续发布,仅用了三天三夜。《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对一线人员帮助很大,既适合不同人群、不同情境使用,也给医务人员以底气,广得好评。
同时,国内与语言学相关的近30个微信公众号也持续推送,创微信公众号抗疫先例。目前,方言通微信版系统访问人数近3万次,录音播放次数近34万次;网络版访问量10万多次;特别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融媒体口袋书,免费发放近6千册,直接送到援鄂医疗队手中。
综合多种语言手段,有助于迅速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利用语言(包括文字)以及语言知识、语言艺术、语言技术、语言标准、语言数据、语言产品、语言相关衍生品等语言手段参与应急处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语言手段在迅速广泛传播疫情防控信息、普及科学防疫知识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的广泛使用及好评,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及结束后,总需要对特殊群体乃至整个社会进行心理抚慰。这种心理抚慰多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的,因此也是“语言功课”。“抗疫到了关键时刻,现在还不到总结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和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相比,真的不算什么,太微小了。”王宏佳表示,团队整理方言的工作未免仓促,而任何一本语言工具书都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同样需要一个不断完善、订正的过程。大家会不断改进,力求使之更科学规范。同时也希望各行专家与语言学者联手,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语言抚慰”。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希子 通讯员 田丽)
编辑:hefan
上一篇:
本土作家周常林 出版长篇纪实小说
下一篇:
首届方志敏文学奖揭晓 咸宁作家陈敬黎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