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特色文化别样红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1-11-08 16:56
本网讯 通讯员徐大发报道:10月28日,通山县大路乡东坑村校园里热闹非凡,该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心授牌仪式正在举行。仪式后,进行了地方文艺表演,所演节目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据了解,像这样的民间大型协会社团该县已有8个,小的组织达50多个。
这次东坑演出节目内容有山歌、山鼓、舞狮、三句半、小品等,整台节目高潮迭起,精彩纷呈,那些乡调俚语,表演形式都为群众喜闻乐见,大受村民观众欢迎。
目前,仅大路乡就先后成立了山口村山鼓山歌传承基地、吴田村下徐通山民俗文化活动基地和东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三个协会。据悉,该乡还将在宾兴会村再成立一个山鼓山歌传承基地。这些协会组织由县文联授牌,旨在会员间互相促进学习交流地方特色文化。
据通山县文化馆主任陈明介绍,该县目前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4项:杨芳酱油豆豉传统工艺,通山山鼓,李闯王哪咤灯,通山木雕工艺。纳入市级“非遗”的有通山山鼓山歌神歌等十几项,县级的就更多了。为发展好通山地方文化,县文体局近几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帮助各乡镇成立各种协会组织,加强管理和引导。二是派专家技术骨干下乡帮助发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平均年下乡不低于30次。三是对相关文化人员进行培训。如对各乡镇文化站站长,村级文化员进行一些基层文化政策、专业性辅导。
调查发现,通山特色文化目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难题。一是对乡镇级协会组织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如文联、文体局都可出面管理,具体落实起来存在一些都“接排球”现象。二是经费严重不足。近五年来,按照相关政策,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但没有落实到位。三是地方群众演员要外出打工谋生,只能利用闲事排练节目。有的传承人相继离世,年轻人却不愿继承地方文化技艺。四是各村多是些“三军”留守:娘子军、童子军、老人军,缺乏中坚力量,要活跃地方文化,还期待相关部门进一步克服这些困难。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通山推进农家书屋建设
下一篇:
咸宁市作家程应峰出版美文集
-
咸宁新闻网讯记者李娉报道:近日,程应峰情感故事随笔集《爱一个人,在旧时光里细数温柔》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并在京东...
-
咸宁新闻网讯记者王莉、通讯员岳建红、高燕红报道:10 日,在咸安区体育馆内,为期二天的舞龙舞狮培训暨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开...
-
咸宁新闻网讯通讯员吕新林、何北平报道:12月9日,嘉鱼县第三届群众广场舞大展演开幕,来自全县8个乡镇村社区的18支广场舞队...
-
-
-
-
-
-
-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5-03-27
-
2025-03-27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