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地处鄂南长江中游地区,区位优越明显,经济发展迅速,是闻名全国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温泉之乡。
富饶的南鄂大地,蕴育了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走进咸宁,漫步于城市街头,流连于乡村田头,都能品尝到鄂南民俗带来的艺术享受。通山的山歌、山鼓,崇阳的提琴戏,嘉鱼的呜嘟,赤壁的脚盆鼓等都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崇阳提琴戏
提琴戏是通城、崇阳农村人民最感亲切的“家乡戏”。据传,由临湘花鼓(今岳阳花鼓)流传过来而形成,最梁山调腔系的支脉。主腔用“嗡琴”伴奏,人们为了和本地的花鼓戏打锣腔区别开来,称其为“提琴戏”,这个名称在清末时已经有了。
约1885 年到1889年间,有湖南艺人蒋传玉、彭瑞生先后率班到通城、崇阳演出,彭在崇阳安家传艺。光绪末年至民初,有临湘著名 “三秋班”长期在崇、通一带,亦将崇阳“提琴戏”的名称和当地戏剧艺术带回湖南。76岁的临湘花鼓艺人曾纪玉说:“三秋班不来我们只唱‘四平腔’,‘小调子’,‘倒板桨’,《西厢拖柜》、《孟姜女哭长城》、《杨天估修行》、《蔡鸣凤辞店》都是三秋班从崇阳带回来的”。临湘艺人方刚生亦说:“三秋班之前没有《杀惜》、《雪梅教子》、《赶子放羊》、《修书下海》、《池塘洗澡》。我们是唱高腔,崇阳通城唱提琴”。
民国年间,崇、通一带习演成风,建国后几年,仅崇阳县就有七十多个提琴戏乡班。
通山山歌、山鼓
通山县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通山人民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山歌、山鼓。
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当地人民以世代相传的独特腔调和方言土语唱出的民间歌曲。其唱腔丰富,含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哭腔山歌、盘歌、急口令等。山鼓是以“打山鼓”伴唱的民歌曲。通山县地广人稀,农忙时人们便自由组合集体劳动,劳动时,通常以打山鼓催工鼓劲。通山山鼓在山地劳动时称“挖山鼓”,在水田劳作时称“栽田鼓”。山鼓鼓音清脆,节奏缓急自由,鼓响歌起,满山鼓声满山歌,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通山人素有打山鼓、唱山歌的传统,清同治版《通山县志》载:“山壁晴光,桥间夜色,渔歌樵唱,田鼓寺钟……”,樵歌指的是山歌,田鼓则指山鼓中的栽田鼓。
建国后,通山山歌,山鼓等民间文艺形式得到发展,近年来,通山县出现一股“山歌热”、“山鼓热”,促进了全县“两个文明”的建设。2006年,在咸宁市公布的首批1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通山县的“山鼓”、“山歌”等五项榜上有名;最近,“通山山鼓”(薅草锣鼓)与“李闯王传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定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该县拥有农民山歌协会和山歌小组260余个,3.4万余农民“追捧”山歌成为铁杆“发烧友”。
嘉鱼呜嘟
公元前476 年春秋时期的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中说:帝王乘船南巡、有江鱼跃上、令人烹之、食后赞曰:“佳鱼,佳鱼”,此地后为嘉鱼县。而自古流传于这里的“泥哨”亦为鱼形;传说取于民间图腾、感恩赐县之意。据《嘉鱼县志》记载,“泥呜嘟,古称吴嘟,为三国东吴时,簰洲牧童所创,历代改进”。随后流传于长江中下游。
呜嘟由泥土烧成,鱼形中空,腹背共10个孔,口指并用可吹出圆润悠长的声音。其音色圆润,浑厚悠扬、低沉古朴,清幽时,让人心静如水;高亢时,令人意动神驰。2007年它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2年,呜嘟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高度评价,并多次在国家级艺术团出访时为外国友人演奏,享誉海内外。
呜嘟,这“来自人类最初的声音”,在演奏影视音乐之外,亦广泛得到文博、收藏、旅游爱好者的青睐,成为最具湖北特色的古代乐器和艺术藏品之一。
咸安“祭嫦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咸安区是咸宁桂花的核心产区,桂花文化底蕴深厚。
咸安有2000多年的桂花栽植历史,加工鲜桂花也有300多年的文字记载。2000年,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咸安区为“中国桂花之乡”。
据史料考证,咸安势扼吴楚,乃后世楚文化、吴越文化交融之地。来自北方的“嫦娥传说”在咸安地区落地生根,并不断繁衍、壮大。
传说东晋时期,某中秋时节咸安大旱,眼看桂花树难以开花,收成无望,桂农只好找在当地挂榜山鸣水泉附近炼丹的道士葛洪求助,葛道士哀民生多艰,指点村民拜月祈福。于是当地男女老少,在中秋月圆之夜,“守月华”,“祭嫦娥”,祈盼天降雨露,带来好收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固定习俗。每到桂花采收前夜,大都在八月十五月儿正圆的晚上,由当地最年长者主持,拜祭月中嫦娥盗送桂花到民间的恩泽,保当年桂花能有好的收成。
这种“拜月”习俗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时间相符,加之民间传承的不断衍生、发展,久而久之就成了咸安地区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中秋祭”。
2009年8月,湖北省文艺家协会专家组考察评议认为,在咸安地区民间文化中,“嫦娥文化”与当地文献记载、文化遗存、民间习俗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分布较为全面、数量较为丰富,具备省级“文化之乡”的条件,正式授予咸宁市咸安区“湖北省嫦娥文化之乡”称号。(记者 刘会文)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拨动历史的脉搏——拍打舞
下一篇:
崇阳提琴戏《双合莲》央视热播
击鼓而战、击鼓而歌、击鼓而舞,这是鄂南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枝奇葩——盆鼓。虽饱经沧桑,却历久弥新。 “盆鼓”,又称“...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哟。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兴,叫声伙计涨点劲。涨劲拍得事事顺,...
三千年的历史,恍如一瞬。那吴楚交兵的声声战鼓,依然回响在人们的心头。走近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鼓,我们可以聆听...
一个稀有文化物种,在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林,奇特地芬芳着,这就是咸宁崇阳提琴戏! 在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提琴戏,...
约2000年前,一个咸宁嘉鱼的牧童,用脚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个泥哨子,这就是被称之为“天籁之音”呜嘟的前身。 说...
12月6日,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活动将于12月19日在北京开幕。省豫剧二团的豫剧《程婴救...
近日,上海沪剧院传出消息,经典沪剧《雷雨》将代表上海戏曲院团,于明年1月8日、9日与全国各地区18台剧目一起参加由国家文化...
早在1959年,作为陇剧开山之作的《枫洛池》进京向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一经亮相火爆异常,连演20多场,并两次走进中南海怀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