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奎所创立的“奎派”,又称“京派”。并不是因为他出生在北京,主要还是因为他在唱、念中运用了北京字音。他的发音与程长庚的徽音有异。他的唱工淳朴有力,浑厚平稳,不爱用花腔,和余三胜的唱法不同。他的嗓音宏亮,字字坚实,颠扑不破,他的那种大开大合,直腔直调的唱法,较之程长庚更甚,更有精金旺火般的魅力。二奎的唱腔多用西皮调,板眼极迟缓,受到北京观众的激赏,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接受与欢迎,这当是“年少争传张二奎”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奎还创造了重气喷字的唱法,即对重点唱句的最后一二字,以足实的气息喷出而又不动声色,听来干净利索,格外痛快淋漓,老生演唱讲究用“喷口”便是来源于此。张还创造了一种“摧气”的唱法,如《打金枝》中,唱到“把王催”,以气催声,但演来则是不动声色。光绪丙子恩科进士吴焘,别署倦游逸叟,著《梨园佳话》,别出心裁地以诗喻戏,对张二奎的唱腔作出过评论:张(二奎)如沈(佺期)、宋(之问)之应制各体,堂皇冠冕,风度端凝,复加锤炼之功,则摩诘(王维)、嘉州(岑参)之《早朝大明宫》,一洗筝琶凡响矣”。
张二奎扮相雍容华贵,以演王帽戏饰演帝王贵族最出名。“一经袍笏登场,俨如王者”,“演剧者神动天随,观剧者心倾意满”。吴焘评论,二奎在《打金枝》剧中,“金乌东升”一段唱,俨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句)气概。代表剧目有:《金水桥》、《打金砖》、《回笼鸽》、《取荥阳》、《五雷阵》及《四郎探母》等。张二奎先搭和春班,后入四喜班。曾自组双奎班,兼演武生戏,以《彭公案》、《施公案》、《永庆升平》中的短打戏最佳。
二奎碍于出身票友,腰工腿工自不能与出身科班的余三胜、程长庚相比,动作有时不免滞板。但他能演短打武戏,主持双奎班时,因武生任七十临场推诿,他曾饰黄天霸救场,只是终生不演长靠武戏。
张二奎还曾亲自动手编戏,编过连台本的《彭公案》和清代时装戏《永庆升平》,把昆曲《问樵闹府》改编为京剧本。他自立“双奎班”后为了和四喜班竞争,还对应四喜班的拿手戏《雁门关》,编演了至今仍在流行的《四郎探母》。他擅演的剧目有:《打金枝》(饰郭子仪)、《取成都》(饰刘备)、《问樵闹府》(饰范仲禹)、《捉放曹》(饰陈宫)、《金水桥》(饰李世民)、《桑园会》(饰秋胡)、《回龙阁》(饰薛平贵)、《取荥阳》(饰汉高祖)、《四郎探母》(饰杨延辉)、《五雷阵》(饰孙膑)、《黄鹤楼》(饰刘备)、《断臂说书》(饰王佐)、《南天门》(饰老院公)、《清官册》(饰寇准)、《打严嵩》(饰邹应龙)、《天水关》(饰诸葛亮)、《上天台》(饰刘秀)等。二奎从演唱到剧目都具备雄厚实力,叫座儿能力冠于一时,有打油诗赞道:四喜来个张二奎,三庆长庚皱皱眉,和春段二不上座,急的三胜唱两回。从诗中可见二奎“下海”后对梨园的冲击程度。二奎的舞台生涯并不算长。他约卒于同治三年(1864)。同治三年有花衫演员刘宝鋆与军机大臣宝鋆同名,被御史参奏,传谕精忠庙首张二奎等,将刘宝鋆改名宝芸的记录。至同治三年则有竹枝词说,“二奎今日已沦亡。”可知二奎已殁。相传二奎是为其母大办丧事,出殡之日在沿街路口支搭路祭棚多处,惊动官府,以优伶僭用官宦排场举动而被治罪。发配途中路经通州,又被当地官员逼迫唱戏,郁愤难舒,戏演完后即一病不起。在通州故去。二奎身后萧条,有子名万年,习丑,后在北京宣南石头胡同开设茶馆为业,死于光绪年间,由梨园界资助才得安葬。另有女嫁给蕴华堂主人武旦张芷芳为继室。二奎的艺术纪年以竹枝词始,以竹枝词终,亦称一桩奇事。根据竹枝词,他的主要活动时间为道光二十五年至同治三年,凡十九年,也正是京剧的形成时期。
张二奎的弟子有俞菊笙、杨月楼等人。俞玉笙,后改菊笙,外号“俞毛包”,工靠把武生,创武生俞派,传人有杨小楼、尚和玉等。他坐科时工老生,学习奎派。二奎弟子中只有杨月楼能传其艺,他“恪守师门衣钵,观者咸称其不坠宗风”。 杨月楼,外号“杨猴子”,文武老生兼武生,相传在其幼年是二奎从天桥把式场招来收作徒弟。月楼老生戏宗奎派,后入三庆班,接替程长庚任班主,仿佛宣统皇帝的继承同治兼祧光绪,月楼则应视作承祧二奎、长庚。月楼子小楼工武生,兼演老生戏,吴小如言,小楼的唱工全宗乃父,是比较标准的奎派唱法,只是把老生唱腔武生化了。此外私淑“奎派”的有许荫堂、周春奎、韦九峰、双克亭等。许荫棠系朝阳门外粮店学徒出身,“下海”后人称“许大嗓”,有张二奎复生之誉。二奎有车夫名张子久,学二奎绝肖,后亦“下海”。二奎死后主持双奎班并任精忠庙首,不久亦病死。到光绪中期,奎派就渐渐衰落了。张二奎一时声名曾在程、余之上,只惜舞台生命不长,卒时仅50岁。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戏曲的起源,种类,以及各种种类戏曲的特点
下一篇:
梨园探幽系列:京剧流派讲座之程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