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化 >> 地方戏曲 >> 正文

历尽沧桑话昆曲-访传字辈老艺人

来源:中国戏曲网 时间:2007-02-06 17:26
  1921年的秋天,由於穆藕初氏的大力赞助,在苏州成立了昆曲传习所。昆曲传习所的出现,不仅使当时己由盛到衰,濒於式微的古老昆曲免於绝响的厄运,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昆曲接班人--传字辈演员。这批传字辈中人,後来对於挽救这一古老剧种,起了积极作用。影响所及还遍及越剧、沪剧、锡剧、苏剧等大批江南戏曲,温故而知新,现在先从昆曲传习所谈起。

  昆曲传习所的成立

  昆曲与苏州,始终有著密切的关系。明魏良辅创新昆曲(水磨腔)後,首先为苏州的昆曲艺人所接受,而纷纷唱出了新声。直到清朝乾隆以後,昆曲尽管已开始衰落,但在苏州却仍然兴盛。道光、光绪年间,苏州的集秀班、高天小班、聚福班都曾经名闻一时,迨清末民初,则每下愈况,仅存全福班(因为专演文戏,又称文全福)和四六班(成武戏,六成文戏)以及一部份业馀爱好者所办的曲社(票房)。曲社中的成员,称之为曲友。他们虽是外行,但对於昆曲事业的发展却举足轻重。昆曲传习所就是一部份曲友,眼见文福班身怀绝艺的老艺人逐渐凋零,昆曲濒临失传的边缘,在词曲大家吴梅(字瞿安,苏州人,曾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词曲学教授),俞粟庐(俞振飞之父)的影响下,由穆藕初(名湘玥,上海人)和他的曲友张紫东、徐镜清、贝介眉等人创办的。先是1920年五月,穆氏在北京登门拜访了吴瞿安,二人一见如故,畅谈昆曲的前途甚是投契,在吴氏的倡议下,他有了兴学办校的动机。南返後是年夏天,他约了曲友多人去西湖避暑,在灵隐寺西北的一座原名广严院的韬光寺内,一边拍曲,一边谈如何成立昆曲传习所的事宜。结果由穆氏斥资五万元为开办费,租得苏州桃花坞五亩园一所原来寄放棺柩的會馆,作为校址,取名『昆曲传习所』。并在上海假座静安寺路夏令配克电影院(今南京西路新华电影院址),为传习所的成立筹募经费,由昆曲名票串演三天。據俞振飞回忆:他第一次和项馨吾、谢绳祖合演《游园惊梦》,第二天和翁瑞午(陆小曼的後夫)、谢绳祖合演《断穚》,第三天和苏州名票张紫东、徐镜清合《跪池》,穆藕初本人也粉墨登台,演的剧目是《折柳阳关》。昆曲传习所就是在得到财源後,於1921年在苏州正式成立的。所长是苏州道和曲社的孙咏雩。

  招考学生延聘名师

  传习所开办之前,在苏州城内外的大街小巷,张贴了很多用红纸写成的招生广告。在当时说来,穷苦人家的子弟,入了传习所,既能学得一技之长,又能求得衣食无虑,无不认为是大好良机,因而应招而来的苦孩子,为数不少。考试那天由沈月泉主试,看看五官和身材,问问年龄和籍贯,然後教唱一二句曲子,听听乐感和喉音,就算完毕。结果选择了五十多名(全是男孩)。说明试学一年,一年後,所方认为有培养前途,再写关书。所谓关书,与封建科班已不尽相同;取消了 『生死由命,学成後要帮师三年』一类的词句。主要内容著重在:『不得半途而废,行为不端者,应予勒令退学』等等。学员进所後,不收学费,并免费供应伙食。中午两荤一素,理发洗澡也不用付钱,所以学生入学後,都能安心学艺,努力向上。後来他们大都成才,这也是客观因素之一。更主要的是请来了四位当年全福班的老艺人充任教师。據沈传芷说,这四位教师首先是被尊为『大先生』的沈月泉;他是昆曲全才,生、旦、净、丑无一不能。并曾向著名曲师殷溎深学曲,艺术上造诣很深。在所内,主要教生行(冠生、巾生、鞋皮生、鸡毛生),但有时也教大、小花脸戏,著名昆丑华传浩的杰作《问探》,也是由他教的。第二位是吴义生,擅演老外角色和老旦,教老生、老外和老旦,他对学生十分严格,教戏一丝不苟。因为早鳏,支身住在所里,以所为家,对学生起了督导作用。另一位是沈月泉的兄弟,『二先生』沈斌泉,原工副净,教授大花脸、二花脸和小花脸。再有就是旦角老师尤彩云了,他是清末著名昆丑丁兰荪的弟子,正旦、五旦(闺门旦)、六旦(小姑娘)、刺杀旦、老旦一脚踢,都是由他教授。尤彩云教学严肃认真,有人劝他马虎点,不要让学生记恨。他说:『我只知道凭良心教学生,不计较其他』。他教戏时,手里总是拿著一把戒尺,但是只见他发火时高高举起,却从未打过学生。因为传习所规定,废除旧科班的体罚。然而有一天,尤彩云对一个调皮学生忍无可忍了,竟然戒尺举起後,落到这个学生身上,事为沈月泉所悉,认为他违反校规,要将他辞退,而尤彩云也是个僵脾气,宁可离去不肯认错。就在这种情况下,那个被打的学生,竟然跪在两位老师面前,求沈月泉留下尤彩云求尤彩云不要离去,两位老师被学生所感动,一场纠纷就此平息,此学生们更加劝学苦练,尤彩云也就不再拿戒尺吓唬学生了。

  传习所除了以上四位老师外,还有教文化课的周子久,後来又换了傅子蘅。传习所不著重武戏,所以没有武戏专职演员,(後来的武戏,是请京剧名演员林树森、林树棠来教的),只请了一位拳脚师邢福海,教授武术如少林拳、刀枪把子等等,为学生打下武功的基础。

  『桌台』出身『传』字排行

  在上海八仙桥小菜场边的一条旧式弄堂里,笔者访问了昆曲名旦张传芳,他今年七十三岁,双目己失明。他回忆了当年在昆曲传习所学艺的景况。他说:『我们开始学戏时,并不分行当,有几折戏人人都要唱的。如《上寿》《赐福》《赏荷》《定情》等。为什麼要唱这几折呢?因为这几折是合唱,有共同练习的机會。老师可以听了每一个人的嗓音後,决定他是那一行的材料,经过一段时期,再分行归当,等到行当分定,就坐在桌台旁拍曲清唱了。如此学唱三年之久,所以我们昆曲科班出身的人,被称为『桌台出身』,出典即在於此。』我问他是否还有其他的课程?他接著说:『除坐在桌边拍曲学唱外,每天还有一小时的国文课,当时担任国文教师的叫周子久,年纪很轻,时常要和学生吵嘴,後来就教不下去了,才换了一位精通古文的傅子蘅先生。』他们学唱三年以後,在1925年开始踏戏(即上台演出)。那时他们都己学會昆曲一百折左右,为了要对外演出,穆藕初请王慕吉吉为学生题了艺名,一律以传字排行,意思是昆曲将由这一代人流传下去。传字下面的一个字,照不同行当,用玉、草、金、水四个字傍题名。唱生行的都是斜玉傍,取玉树临风之意,如周传瑛、赵传珺、顾传玠、沈传球、顾传琳、陈传琦、史传瑜等。唱旦行的都是用草字头,取美人香草之意,如朱传茗、沈传芷(原名传璞,习老生)、张传芳、方传芸、王传蕖、马传菁、姚传芗、刘传蘅、袁传蕃(原名传璠,习老生)、沈传芹、华传萃、龚传华、陈传葵等。净行用金字傍,意在“黄钟大吕,得音响之正;铁板铜琶,得声情之激越”。如倪传钺、郑传鉴、薛传钢、施传镇、周传铮、屈传钟、邵传镛、华传铨、汪传钤等。其馀丑、副行名用水字傍,以示“口若悬河”之意,如华传浩、王传淞、周传沧、顾传澜、姚传湄、吕传洪、周传濬、张传湘等。约计五十馀人,都是二十上下的小伙子,行当齐全,服装漂亮,他们的演出,给奄奄一息的昆曲,带来一线曙光,大家当时都把继承、发扬昆曲事业,寄托在这一代人身上。

  从『新乐府』到仙霓社

  1926年,穆藕初经营纱厂失败,周转不灵濒於破产,像过去那样每年要拿出近万元贴补昆曲传习所,已不可能,只好叫这批己然卒业的传字辈青年们另投门路。可是他们都已长大成人,原来的服装已不能使用,要演戏既找不到场子,又要另制服装,经济上首先发生困难。後来幸得昆曲爱好者陶希泉、严惠宇二位的同情,先後由他们来接办,改名『新乐府』。1927年先在上海笑舞台演唱了半年,1928年又转到 大世界和新世界,当时他们经常演出的节目有朱传茗(杜丽娘)、张传芳(春香)、周传瑛(柳梦梅)全部《牡丹亭》;朱传茗(杨贵妃)、赵传珺(唐明皇)、郑传鉴(陈元礼)全部《长生殿》以及汪传钤的短打武生戏《夜奔》《闹天宫》;华传浩的武丑戏《偷鸡》《盗甲》等。最初也能号召一时,後来业务逐渐衰退,只好靠演堂會戏了。那时堂會戏生意倒是很不错,有时一天要赶四、五家,仅哈同夫人罗迦陵,就叫过几十次堂會之多。但是到了三十年代初期,由於营业清淡,班主无意经营,为了生活,为了昆曲事业,传字辈的同学们,团结一致,自组『兄弟班』,大家都是老板,自负盈亏,这就是後来的『仙霓社』。『仙霓社』的名宇,是另一位昆曲爱好者,笔名海上漱石生的老报人孙声取的,取义於李商隐旧句『众仙同日咏霓裳』。

  组草台班流浪江湖

  仙霓社成立後是蹇滯多难的,一二八的炮火,给了他们迎头痛击,到了1935年只好下乡去跑草台班了。为了瞭解他们当年的真实情况,笔者又去上海戏剧学院,访问了方传芸副教授,他作了以下的回忆:那时我们组成草台班,下乡演戏,流浪卖艺,是非常艰苦的。跑的是杭嘉湖一带。有四条船,头一条船的船头放置行头衣箱,按照前辈老先生的嘱咐,把刀枪把子横在船头,并且打出从前全福班的旗号,这样绿林好汉,水上英雄,一看即知我们是江湖卖艺的船支,便可通行 无阻,不會遭到什麼麻烦。另外几条船载人,我们的一切生活吃住都在船上。如果遇到夜半对面来船,时常會相撞,船上的风炉锅镬,就要全被打翻。到了乡下,是在土台上演戏,台上铺满稻草,气候正常还好,如遇刮风下雨,就很难应付。风大时能使你张不开嘴,下雨天翻个跟斗稻草就要 到身上。而且一天一个码头,唱完戏就要赶路。因此好戏都放在倒第二,倒第三唱。以便早点唱完,服装入箱好准备赶路。大轴戏只演《思凡》一类人少行头简单的戏。每天要演日夜两场,每场四个小时,有时也演阴阳戏,所谓阴阳戏就是从日出演到月上梢头。一打闹台,农民就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先要跳加官,在上场门放三块瓦片,加官出场,连走三步,要把三块瓦片踩碎,这叫做岁岁平安。但是有时偏偏遇到不平安的事情;那是我们在浙江湖州附近的荻港演出时期,我演完《盗仙草》卸装时,听说前台有个观众很不讲理,不但不买票,反而出口伤人,当时我年少气盛,换好衣服赶到前台,和那人讲理。谁想他竟然和我动手,於是我就报以老拳,和他打了起来。我们师兄弟闻讯赶到,他一看我们人多势众,狼狈而逃。但是别人向我报信,说他是当地有名的地痞流氓,必心不甘休,於是我们就收拾行装,星夜离开荻港。在那些年月里,饥寒事小,受气受辱使人难以忍耐。方传芸谈到这里似乎无限感慨。

  硕果仅存十六人---按:如今只存三人

  昆曲传字辈的艺人们,可以说是饱经忧患,从传习所出科後,初到上海时有五十馀人,後来逐渐减少只剩下三十馀人,迨跑草台班下乡演出,因为生活非常清苦,走的走了,……,到後来,只剩下十八个人同舟共济,坚持到底。那时被称为『十八顶网子』。由於人员少,演戏时不得不突破行当,一出戏下来就要赶另一出戏,什麼角色都演。但是最後抗战军兴,仙霓社的衣箱毁於炮火。赤手空拳何以演戏?终於以散夥告终。仙霓社散夥後,师兄弟们各奔东西,沈传芷、薛传钢情况较好,到北方投奔北昆;朱传茗、张传芳留在上海教戏,郑传鉴担任了越剧团的技导,其馀大多进了苏滩班子。周传瑛、王传淞、包传铎、周传铮四个人,参加朱国梁的『国风社』,方传芸、袁传蕃、沈传芹加入了施湘云苏滩班,刘传蘅、汪传钤被张冶儿的文明戏班约去,周传沧进了施春轩的班改唱申曲,姚传湄拜了孟鸿茂(孟小冬的叔父)为师,改唱京剧,八一三後随孟同去南洋一带演出,後来在南洋招亲,作了异乡人。倪传銊和邵传镛由俞振飞介绍,入川到了重庆,在四川丝业公司工作也改了行。从此昆曲绝迹将近十年,直到五十年代初,才能重放光芒。遗憾的是美景不长,不久又遭到一场空前浩劫,昆曲受到更严重的摧残。时至今日,虽然昆曲获得再生,但是这一批艺术精湛的老艺人,随著岁月的流逝,都已白发苍苍年逾古稀,硕果仅存者尚有十六位老人。(站长注:这是十多年前的著作,那时尚存的有十六位,如今只存三位了)此十六人中方传芸已成为大专教授,在上海戏剧学院担任体型课,郑传鉴、张传芳、邵传镛、周传沧在上海戏校任教,沈传芷现在江苏昆剧院任教,姚传芗、沈传锟、包传铎、周传瑛、王传蕖、王传淞在浙江昆剧院任教,薛传钢、倪传銊在苏州苏昆剧团任教,刘传蘅在武汉歌舞院任教,吕传洪在新疆文工团任教。他们的门墙桃李,遍及全国各地。当代昆剧著名演员如江苏的张继青(五旦)、上海的华文漪(五旦)、梁谷音(六旦)、王芝泉(武旦)、刘异龙(丑)、浙江的汪世瑜(生)都是得自传字辈老艺人的亲授。以上这批新秀,都是当代杰出的人才,他们的艺术,得自前人己胜过前人,说他们青出於蓝,决非过誉之词。1981年在纪念昆曲传习所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會上,周传瑛说:『这一代人(指张继青等)的艺术,确己超过我们(指传字辈),只是他们會的戏,没有我们那麼多罢了。』这是中肯之言。昆曲这一脉也将由他们继续发扬光大,而传字辈艺人的功劳也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lijie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儒商穆藕初 -- 绵延昆剧的功臣
下一篇: 北昆耆宿马祥麟谈北昆简史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