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漆兵 赵忠志 通讯员 李星
▲笔峰塔
“笔花璀璨耀文昌,峰入蟾宫折桂香。”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必定有一处风水景观地标。咸安的笔峰塔,巍然挺立在淦河边,一百余年来与这座古城共命运同呼吸。昨日,记者来到位于咸安区向阳湖镇的笔峰塔,了解这座风水宝塔的前世今生。
▲休憩亭
[崇学术振文风,捐资修塔]
笔峰塔是我市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造型最经典、最具人文特色的石塔,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成至今已有180余年。
据史料记载,咸宁属鄂南要冲,严家嘴则是咸宁的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周瑜为抗击曹操大军南下,屯兵十万于咸宁甘棠军山一带,准备进行赤壁大战。作为后方的咸宁,是这场战争的重要后勤补给基地,进出咸宁的船只更多。鲁肃下令在严家嘴山上建造了一个木制的灯塔(宝塔)作为航标,这就是原始的笔峰塔。
当时的宝塔,没有坚固的石头身体,是木质结构,起初是作为定位导航,后来逐渐成为尚学的象征。
自从有了宝塔,咸宁自唐朝、宋朝到明朝,百姓安居乐业,人丁兴旺,文脉兴盛,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唐代有北海太守、著名书法家李邕,宋代有参知政事(副宰相)冯京、宋朝谏大夫陈求道,明代有名进士孟养浩、才女钱梅窗和才子周家庆等。淦河流域,曾出现过“一里三进士,十里百秀才”的景象。清朝道光(1838年)年间,时任知县夏廷樾来到咸宁,得知宝塔有庇佑咸宁百姓之说,为保住宝塔风水,从民间捐资重修该塔,将塔建成形如朝天高举的笔峰,寓意取崇学术、振文风、重人才。
该塔为七层八角石塔,高28米,底边周长17.6米,门顶置横匾刻“直达蟾宫”四字;塔中实以圆柱,塔底层北侧临门凿石为龛,龛顶外饰双龙戏珠,右饰丹凤朝阳,左饰吉祥如意;塔原每层飞檐角下悬铜质风铃8个,总计56个,每个约重2.5公斤,风吹铃响,悠扬悦耳,数里之外可闻。
清同治年间,该塔更名为笔峰塔。一直以来,笔峰塔是咸安百姓眼中的“精神家园”,是乡关标志。
▲捐资墙
[垒石塔登月宫,攀折桂花]
笔峰塔在当地也流传着一个跟吴刚有关的神话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咸宁西河村住着一个叫吴刚的年轻人。他从小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每天上山砍柴,靠卖柴度日。
有一年,西河沿岸一带的人得了眼疾和肺热。吴刚的母亲也染上了这种病。吴刚是个孝子,到处求医挖药,可是母亲的病情一点也不见好转。
一天,太乙真人被吴刚的孝心感动,便告诉他:要想治好母亲的病,只能喝月宫的桂花汤。吴刚听了很高兴,可是一个凡人怎样才能登上月宫摘桂花?太乙真人说:“想喝桂花汤,造塔上月亮,蟾宫摘桂时,风凰来帮忙。”
吴刚得仙人点化,每日上钟台山采石头,背到西河边上终于垒了七层石塔。当最后一块石头垒上塔顶时,宝塔旁边的风凰山化作一只凤凰展翅将吴刚送进了月宫。
嫦娥得知吴刚的来意后,一挥长袖把桂花洒向人间。吴刚想把桂花树移种到人间,便拿出斧头想砍一枝,天蓬元帅路过月宫,见有凡人私闯天庭,大吼一声。吴刚吓了一跳,手上的斧头和刚砍下的桂枝一起落下凡间。
吴刚落下的斧头把地面砸了一个大坑,后来积水成湖,当地村民叫它斧头湖。折断的桂枝落在挂榜山生根发芽,从此人间有了桂花。西河从挂榜山发源,桂花香遍了河水,两岸的老百姓喝了西河水,从此身强力壮。后来一个文人在金字左边加了三点水,金河就成淦河了。他还在石塔上书写了“直达蟾宫”四个字。
攀折月宫桂花,在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蟾宫折桂”。于是,这个美丽传说给笔峰塔打上了读书人尚学的风水印记,给后人无限遐想。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赤壁旅游委召开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培训会
下一篇:
咸安最美的风景:一半神话,一半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