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翔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深刻的理论范畴,也是生动的实践范畴。两者关系的界定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化而发展,呈现出从“并列表达”到“一体概括”的演进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制度与理论创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征程。
一、立魂于马克思主义,彰显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
“魂脉”象征着思想文化体系中的核心灵魂与引领旗帜。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坚守确保了党的理论创新立场不移、方向不偏,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避免颠覆性错误的根本保障。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胜利,深刻重塑了中国的前途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聚焦人类解放、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遵循,其基本原则涵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先进文化及坚持党的领导等。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确立为实现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伟大实践创造性地解答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他者、少数与多数、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关键难题,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与强大生命力,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丰富与发展。
二、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明优秀基因
“根脉”隐喻着事物赖以生存的深厚根基与本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精神精华,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唯有坚守这一根脉,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方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具备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广泛的群众认同,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开创的文明形态也才不会失去厚重的文化底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推崇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质,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处世之道,积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底蕴。蕴含其中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核心智慧,凝聚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些宝贵遗产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至今闪耀智慧光芒,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与实现民族复兴的独特优势和精神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全面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时代内涵,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积淀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及其五大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能够创造性地处理守正与创新、共性与个性、自主与开放、战争与和平等辩证关系。由此开创的文明形态,是对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传承与焕新,是古老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与时代转型。
三、聚焦人的现代化本质,超越西方传统路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根本超越,在于其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固有矛盾,将“人的现代化”作为本质核心,以“人本逻辑”取代“资本逻辑”。
鲜明的价值立场。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文明形态,其最鲜明的价值指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从根本上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与社会两极分化的顽疾。
丰富的价值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中国式现代化统筹物质基础、精神力量、民主权利、人际关系、生态秩序等全要素文明,全面彰显了人的现代性的丰富内涵。
坚实的价值主体。西方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实质是资本的主体性,催生个人主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旗帜鲜明地高扬人民的主体性,人民性是其本质特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创造伟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根基,其每一项认识突破与实践成果皆源于亿万人民的智慧与实践。
根本的价值评判。让人民满意是党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衡量现代化与文明成果的根本尺度,始终是人民拥护与否、赞成与否、高兴与否、答应与否。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赢得人民坚定支持、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秘诀。
四、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切人类共同未来
当世界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向何处去”的课题愈发紧迫。怀着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关切,中国明确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并贡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2021年以来,中国相继提出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倡议,为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起系统性的四梁八柱。
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行动导向,为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提供系统方案,旨在促进全球共同繁荣。
全球安全倡议。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和平解决争端、统筹维护传统与非传统安全,为构建全球安全共同体绘制清晰蓝图,守护和平稳定。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贡献中国智慧,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全球治理倡议。在纪念二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于2025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进一步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出了更全面的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更有力的战略引领。
“四大倡议”相互关联、彼此支撑,从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关键维度出发,系统回应全球性挑战,共同构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大支柱,深刻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共同未来的责任担当,闪耀着立己达人、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的生动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焕发新生的现代文明形态;更是以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多样共存替代文明优越的人类文明崭新形态。随着实践的深入推进和理论的持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为丰富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历史贡献。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但堂丹
刘斌是良渚古城的发现者、发掘主持人,崔勇则是中国第一代水下考古队员、南海I号考古发掘领队……这10位学者将考古报告中的地...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作者: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张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人类文明...
绘画艺术,不仅是以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表达画家情感的艺术创作,亦是反映文明进程的重要载体。
这是一本田野考察片段的记录,带你回到传统的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从中重拾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激发传统造物在民众生活...
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充分吸收其中...
(作者:蒋乐平,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跨湖桥文化和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发掘者).
内容提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提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
大会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当日在上海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