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理论探讨 >> 正文

抗洪精神赋能咸宁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10-09 09: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抗洪精神”,为咸宁新时代发展注入了磅礴精神动力。当前,在湖北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进程中,咸宁立足“绿色生态是最大优势、绿色发展是根本路径”的核心定位,以抗洪精神为独特思想坐标,探索生态优先、产业协同、民生为本的绿色增长极建设新路径,奋力当好支点建设的生力军。

一、精神淬炼:抗洪斗争中的价值传承与咸宁实践

抗洪精神是刻在咸宁大地上的精神基因。从簰洲湾的生死坚守到新时代的发展攻坚,咸宁始终从抗洪斗争中汲取智慧力量,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升华。

(一)危机应对中的协同智慧:从“守堤护民”到“多元共治”

簰洲湾抗洪中“军民联防、干群协同”的壮阔实践,生动诠释了“万众一心”的精神内核。如今,这份协作智慧已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通过“圆桌会”“村湾夜话”等机制畅通民意渠道,63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文明城市创建一线,构建起“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共治格局。这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协同精神,更与全市项目建设的全周期协作理念深度契合,展现出跨越时空的持久生命力。

(二)极限挑战中的创新突破:从“土法防汛”到“科技赋能”

面对洪水时“水涨堤高”的应变智慧,彰显着“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底色。从抗洪时期的沙袋固堤到如今的智慧防汛体系,总投资逾3000万元的水利测雨雷达系统,标志着咸宁在雨水情监测预报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问题导向—技术攻关”的思维模式延伸至科创领域,形成“离岸研发—本地转化—园区孵化”的创新链条。建好用好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等平台,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5亿元,占GDP比重12%,高新技术企业数即将突破800家,正是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的生动写照。

(三)灾后重建中的韧性成长:从“恢复生产”到“转型发展”

洪水过后“不等不靠、重建家园”的坚韧品质,深刻体现“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内涵。从单纯灾后恢复到主动生态修复,咸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沿江化工企业72家、非煤矿山26家,完成329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全整治,将生态“伤疤”转化为发展“资本”。如今市域蓝绿空间占比达74.0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5年稳居全省前三,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15.75平方米,印证了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挑战中夺取胜利的韧性发展逻辑,为“生态质量稳居武汉都市圈第一”筑牢根基。

二、价值重构:抗洪精神赋能绿色增长极的独特维度

咸宁将抗洪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绿色发展需求深度融合,通过价值重构让精神力量成为绿色增长极建设的“隐形引擎”,在生态保护、产业布局、民生治理中赋予发展新的维度。 

(一)以“底线思维”筑牢生态屏障

抗洪斗争中“防患未然、有备无患”的预警意识,是“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价值归宿。咸宁将这种精神转化为生态保护的行动自觉,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在斧头湖流域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水环境修复等项目,2024年斧头湖总体水质恢复至Ⅲ类。如同当年“军民共守长江堤防”的担当,如今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护生态”,持续擦亮“中国桂花之乡、温泉之乡”的生态名片,筑牢绿色增长极的生态基底。

(二)以“系统观念”优化产业布局

借鉴抗洪“全流域一盘棋”的协同经验,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守护和建设家园的生动体现。咸宁深度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时注重系统性布局:大健康产业2024年营收达850亿元,加速迈向千亿级;食品饮料产业汇聚近400个品牌,年产饮料70亿罐;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这种“主导产业强基+新兴产业突破”的生态,如同抗洪时“堤、坝、闸”协同发力的防御体系,在产业攻坚中展现“敢与好的比、敢与快的赛”的拼搏姿态,力争2027年五大主导产业营收突破4000亿元。

(三)以“民本思想”提升治理效能

抗洪精神中“人在堤在”的民本情怀,彰显“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集体智慧。咸宁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民生为本”的治理导向,连续多年将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保持在78%以上,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学位新增等民生工程践行“人民至上”。在乡村振兴中推广“水生态+旅游”模式,建设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让群众从绿色发展中直接受益。如同抗洪胜利后共享家园安宁的民生逻辑,咸宁用“幸福咸宁行动”的实际成果,诠释了“顽强拼搏”的最终目标是人民幸福。

三、实践创新: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咸宁探索

咸宁不止于精神传承与价值重塑,更注重将抗洪精神的“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通过机制、载体、文化的创新实践,让精神力量真正成为驱动绿色增长极建设的澎湃动能。

(一)构建“精神+制度”的保障机制

将抗洪“责任到人、守土有责”的“众志成城”经验,转化为产业攻坚的责任体系,建立“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链长制”工作机制。借鉴防汛“预警—响应—处置”的协同流程,完善营商环境“问题收集—限时解决—跟踪反馈”闭环体系,形成“领导带头、责任上肩、定期调度、考核评比”的推进机制。2024年新入规企业164家,同比增长112%;新登记市场主体5.74万户,增长18.9%。让“万众一心”的精神在制度框架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二)打造“精神+科技”的创新载体

延续抗洪“土洋结合、科技增效”的“顽强拼搏”智慧,推动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与武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攻克绿色产业技术难题。如赤壁中试谷与武汉大学共建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引进航天宏图等企业20家,承接科研项目7个;咸宁高新区跻身国家高新区培育序列,加快打通“转化—孵化—产业化”循环链条。将抗洪时期“不怕困难”的攻坚劲头转化为科创领域的突破动力,让科技创新成为增长极建设的“智慧引擎”。

(三)培育“精神+文化”的认同纽带

以簰洲湾98抗洪纪念馆为核心,打造“抗洪精神教育基地群”,开发“红色研学”精品线路,让“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可感可知。将抗洪故事融入“咸宁精神”宣传,选树“新时代奋斗者”典型,创作《簰洲湾之歌》等文艺作品,挖掘产业攻坚、生态保护中的当代英雄。他们身上延续的“万众一心”协作精神、“不怕困难”拼搏劲头,形成“精神认同—行动自觉—发展实效”的转化链条,凝聚起绿色增长极建设的情感共识与行动合力。

从长江大堤上的众志成城到产业园区里的创新突破,从洪水退去后的家园重建到绿水青山间的绿色崛起,抗洪精神始终是咸宁发展的精神主线。在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征程中,咸宁将持续激活抗洪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其转化为生态保护的定力、产业升级的动力、民生改善的活力,以“干字当头、奋勇争先”的姿态,让伟大精神在荆楚大地续写新的发展华章,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作者单位:周珍,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波,湖北科技学院。本文系咸宁市思想库委托立项课题《簰洲湾抗洪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当代传承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深刻理解运用“五个必须统筹”
下一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守正创新提升思政教育质效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