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理论探讨 >> 正文

优化校园生态 师生自然成长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7-24 10:36

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生命拔节成长的生态园圃,是教育灵魂的栖息之地。在这片沃土之上,师生如同树木花草,其枝繁叶茂、花开绚烂,皆仰赖于健康丰饶的生态系统滋养。唯有精心优化这一方水土,师生方能如万物般顺应内在节律,舒展天性,成就其应然之姿。

一、涵育沃土:校园生态的本质与理想之境

“生态”一词,本源于自然,意指生物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彼此作用的复杂系统。将其引入教育领域,“校园生态”便是指构成学校教育的各要素——包括师生、课程、文化、制度、物理空间等相互之间,以及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持续进行能量交换、信息传递与协同演进的有机整体。它强调学校并非封闭的孤岛,而是充满活力、动态平衡的生命共同体。

涵养良好的校园生态,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和谐共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家校之间关系融洽,彼此尊重、理解、信任与支持,形成积极的情感联结与归属感。当尊重的清泉流淌在师生心间,信任的根系便深扎于教育的土壤。

2. 生机勃发:鼓励创新、包容差异、允许试错,充满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精神。课程丰富多元,活动生动有趣,能激发师生内在动力与潜能。真正的教育活力,源于心灵深处那盏永不熄灭的探索之灯。

3. 平衡有序: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管理张弛有度,既保障基本规范与高效运行,又留有足够的自主空间与弹性,避免僵化与高压。秩序与自由,恰似教育天平的两端,缺一不可。

4. 持续滋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正向的精神引领(如红色文化、科学精神、人文关怀),为师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和价值支撑。物理环境安全、舒适、优美,支持学习与活动。文化底蕴是校园生态的根系,它深扎于历史,滋养着每一片新叶。

5. 开放互联:积极拥抱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如科技浪潮),与家庭、社区、社会资源有效联动,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当校园围墙化作信息的桥梁,教育的能量便能如江河般奔涌不息。

二、根系深植:优化校园生态,厚植师生成长沃土

优化校园生态,首在筑牢根基,明确方向,让师生在鲜明的价值引领和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汲取向上生长的坚定力量。

1. 坚定理想信念: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红色基因作为校园生态最鲜亮的底色。通过庄严的升旗仪式、入队仪式、主题班队会等,强化国家意识和组织归属感。将党的光辉历程、革命先辈事迹、国家建设成就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培养对党的朴素情感和感恩之心,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2. 传承红色文化:超越简单的符号化,让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建设富含红色元素的校园环境(文化橱窗、雕塑、红色历史主题阅览区)。开发红色校本课程,组织观看红色影片、诵读红色经典、传唱红色歌曲、编排红色舞蹈、探访红色基地等实践活动。鼓励师生挖掘本地红色资源,讲述身边榜样故事。通过丰富多元、贴近学生认知的方式,使红色文化如春风化雨,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和行动自觉,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3. 强化师德师风:师德如明灯,不仅照亮学生前行的路,更塑造着整个校园的精神海拔。必须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其置于教师评价、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核心位置。建立健全师德考核长效机制,细化评价标准(如坚定政治方向、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等)。强化监督与约束,对失德行为“零容忍”。同时,大力宣传表彰师德楷模,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先进的浓厚氛围。

4.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保障学生参与权、表达权、选择权和发展权。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鼓励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搭建多元展示平台(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社团活动、班队会等),让每个孩子的兴趣、特长和闪光点都有绽放的机会。在校园事务中倾听学生声音(如食堂管理、活动策划),培养其责任意识和民主素养。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生活的“主角”而非“观众”,其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信心才能得到最大激发,实现个性化成长。

三、枝叶扶疏:优化校园生态,成就师生自然之姿

优化校园生态的最终旨归,是营造最适宜的环境,让生命在其中遵循其内在规律,自由、充分、和谐地生长,呈现出各自独特的姿态与精彩。

1. 打造“四维”教师队伍:倡导教师成为“仁爱、博学、专业、热情”的“四维引路人”。即,仁爱为本,倡导教师心怀大爱,尊重生命差异,理解学生困境,用真诚关怀温暖心灵,建立亲密、信任的师生关系;博学为基,鼓励教师广泛涉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拥有开阔视野和深厚学养,满足学生多元求知需求;专业为要,强化教育教学专业技能训练,精通学科知识,掌握教育规律和先进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差异化教学),具备高效课堂管理能力;热情为魂,保护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激情,激发其内在职业动力和创新活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

2. 弘扬教育家精神:在校园中大力倡导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包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精神追求。引导教师超越“教书匠”角色,立志成为“大先生”——有深厚的家国情怀、高尚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教育思想、卓越的育人成效。通过设立“教育家讲堂”、评选“育人楷模”、成立“名师工作室”,鼓励教育研究与实践创新等方式,营造崇尚教育家精神、追求卓越教育的文化氛围,引领教师队伍整体境界的提升。

3. 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打破校园围墙,构建开放融合的育人新生态。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如定期家长会、线上平台、家访)。开设高质量家长学校,提供科学育儿指导。积极引入社区资源(文化场馆、实践基地、专业人士),丰富课程与活动。探索“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协同模式,围绕学生成长目标,明确各方责任,形成目标同向、措施联动、优势互补的强大育人合力。确保学生在校内外获得一致、正向的教育影响,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成长。

4. AI赋能学校发展:拥抱智能时代,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作为优化校园生态、提升育人效能的战略支点。倡导个性化学习,利用AI学习平台分析学情,精准推送资源,定制学习路径,实现因材施教;开展智慧教学,辅助教师备课(资源推荐)、授课(智能工具)、测评(自动批改、学情分析),减轻负担,提升效率与精准度;强化科学管理,应用于校园安全(智能安防)、后勤服务(食堂管理)、教务排课、人事管理、数据分析决策等,提高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倡导创新实践,开设AI相关课程(编程、机器人、创客),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以育人为本,避免技术崇拜,确保AI服务于师生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而非取代人的温度与智慧。

总之,优化校园生态,是一项关乎根本、着眼长远的系统性工程。它要求我们以生态学的整体观、平衡观、发展观来审视和重构学校教育,将“红色铸魂、师德固本、学生中心、教师卓越、协同联动、科技赋能”的理念深植于校园的每一寸土壤。当校园真正成为一方和谐共生、生机盎然、开放包容的沃土时,师生便能在其中自由呼吸、自在舒展、自信成长。

愿每个校园,如春日繁花,于教育的田野上,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咸宁市实验小学 黄建军


编辑:hefan

上一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下一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