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强调精益求精和专注执着,体现对技术技能的卓越追求,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职业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工匠精神”成为现代职业教育重要的价值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灵魂,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价值追求和理想境界。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技能育人是其核心任务,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契合。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培养德技并修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动思政教育与技能育人有机融合,不仅是对时代精神的积极回应,更是提升高职立德树人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技能育人的内在联系
1、“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已经写进了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是一种追求完美、积极探索的精神品质,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具体体现,是全体劳动者职业价值取向和基本工作态度、工作境界。其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2、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工匠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技能育人的关键所在。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职业精神,强调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创新求变,与思政教育中“爱岗敬业”“劳动伟大”等价值观高度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等要素深度契合。同时,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工匠精神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载体和教育资源。
3、工匠精神与技能育人的契合点。技能育人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职业竞争力的过程。工匠精神体现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价值观念的要求,其丰富的时代内涵与技能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工匠精神是推进品质革命的力量源泉,是迈向制造强国的蓬勃动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激励学生走好技能报国、技能强国之路,是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共同呼唤,二者并驾齐驱,相辅相成。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技能育人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1、现状分析。一是国家政策推动下实现初步融合。《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五个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核心内容,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评估重要指标之一。二是专业课程中逐步融入工匠精神、职业规范等内容。在实训环节融入劳动教育、劳模榜样和创造伟大等思政要素,校企合作中引入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三是建立了一套融合的基本标准与体系。有的高职建立了“思政+技能”模块化课程体系、技能竞赛与思政素养并重的评价标准,在实训场所加强了职业文化环境建设等。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技能育人和思政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二者融合程度不足,协同的效果有限,特别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与思政育人的结合尚未形成系统机制。
2、存在问题。一是认知层面的问题。重技能培养轻职业道德引导,将思政教育简单等同于政治理论灌输,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技能教学中,在职业素养方面重视程度不高,有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简单敷衍走过场,很多学生认为思政教学与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作用不大,更加关注业务能力提高和就业保障度。二是教学层面的问题。专业课程设计缺乏协同性,工匠精神与技能、思政教育融合不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工匠精神的实践性不足。专业课程也缺乏适配的思政案例库,实训环节的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三是教师层面的问题。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思政教师缺乏专业背景,专业教师思政能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教师技能考核指标刚性化,思政评价流于形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技能育人融合的路径与策略
1、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党委领导、教务统筹、院系落实”工作机制,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同规划、同实施、同考核。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各环节,形成“思政教育+技能育人”齐头并进的培养模式。
2、实现课程体系融合。将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有机统一,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职业伦理、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嵌入技能课程,构建“思政素养+职业技能”双能力矩阵。将企业安全生产规范、质量管理标准转化为思政教育素材。结合行业案例设计情境化教学。专业课程嵌入思政元素,例如:在工科类课程中强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健康护理类课程中潜移默化“医者仁心”的道德素质,在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类课程中融入“诚信经营”典型案例。
3、推动实践环节融合。思政教育与技能育人在实践环节的融合,是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突破口。校企共建思政实践基地,邀请劳模、技术能手开展“技术示范+职业精神”现场教学,在企业实训基地设立“工匠精神讲台”和大师工作室等。优化技能竞赛思政化设计。在技能竞赛评分细则中增加“职业精神”和“团队协同”等指标,赛前设置“竞赛伦理”培训模块(如会计技能赛融入“不做假账”职业理念)。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品牌,推动专业实践、学生专业特长与“三支一扶”等志愿服务项目结合。
4、加快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文化育人,将行业标准、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共生共荣。推动校企协同育人,企业能工巧匠参与编写活页教材,学校专业教师推动场景化实践教学,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联合开展“职业道德评价”和“业务能力练兵”等“特色实训”。在现有产业学院中增设思政教育基地,开设“产业大讲堂”,实施企业导师“思政能力认证”制度,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思政辅导员”制度。校企联合开展质量评价改革,企业参与制定《产教融合思政教育评价标准》,毕业生跟踪调查增加“职业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契合度”指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双师型”队伍建设是弘扬“工匠精神”、落实“德技并修”的关键支撑,全体教师要掌握“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方法论,思政教师要增加行业认知与职业教育的理解能力。专业教师要实现高职院校师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培训体系的重构。总体上说,高职院校的新进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职业教育政策、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方法论要实现重塑,实施“1+1”导师制(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在实践维度上落实企业实践(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要求。
6、建设技能校园。创新技能文化培养,厚植校园技能文化底蕴,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诚信、责任和公正等价值观。通过技能校园建设厚植爱国情怀,把思政教育融入技能育人全过程,通过讲述大国工匠故事、开设特色思政课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感。同时,把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技能竞赛、评优评先等方式,加强宣传报道,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
(陈宝珠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hefan
上一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科技创新引领全面绿色转型
下一篇:
以案说纪明底线 以学促廉筑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
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专业化、多元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平台,推进乡村振兴,发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
从孩子整体成长和发育规律来说,教养孩子是有科学合理的顺序的。孩子的学习习惯,品格和学习能力培养好了,他学习知识就快了...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查生辉甘青作为师者,他是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中学物理优秀教师、咸宁市首届十大优秀教育工作者,从教29...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培清、通讯员田丽、谢兰东报道:免费上大学,你准备好了吗?近日,省卫健委、省教育厅联合发布...
孩子需要我们父母去认真引导,如果强制孩子去干这干那,这样无疑压制了孩子的天真烂漫,孩子没有选择,只能被动的听着父母的...
马建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责任及行动策略》,教育发展研究, 2015杨琴,吴兆明:《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和目标每个学段的侧重点不同,部编版教材在编排中也有相应体现。
“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视基础研究的过程性、应用研究的推广性、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业内化、社会化和开...
”5月19日,谈到自家孩子缺乏时间观念的毛病,家住咸安的冯女士又气又急,不知道该如何纠正孩子的坏毛病。咸宁市第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