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菲菲
此次疫情对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一场大考,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群策群力,经过艰苦努力,换来持续向好的疫情防控形势。在战“疫”取得阶段性成果之时,既要总结经验,更要反思教训,这其中,不断提升城市韧性,补齐治理短板,尤为值得关注。具体而言,应从实质与非实质层面推动城市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社区、经济、管理体制等的韧性组合,加快构建广空间、泛资源、多主体、全周期管理的城市韧性治理体系。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提升基础设施韧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市韧性的物质基础,必须以紧凑、包容、连接、一体化的城市规划为先导,以韧性塑造为目标,重点围绕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减灾系统、生态保护系统以及民生保障系统打造布局合理、响应及时、恢复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确保在遭遇灾害冲击时能有效满足市民需求,维持城市功能运行。
确保基础设施冗余性,城市的关键功能设施应具有一定的备用模块,当部分设施功能遇灾受损时,备用模块可以迅速补充,使得整个系统仍能发挥一定功能而不至于彻底瘫痪;确保基础设施技术性,编制规划应充分考虑防灾减灾需要,根据基础设施功能定位,分级分类制定建设和运营标准并将其纳入法律法规体系予以严格评估和监管;确保基础设施智慧性,应将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贯穿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全流程,在持续监测、数据融合、巨灾预警、实时决策、安全规划等方面实现基础设施的全链条保护。
以规制建构为重点提升制度韧性
以规范化的制度韧性来应对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风险叠加与聚合,是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面向。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对于全国性的灾害,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以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对于市域范围内的灾害,则要快速整合资源,通过夯实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各司其职、统筹互动的城市管理全周期责任体系实现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构建兼具常态与非常态的应急管理体制,应着眼于灾害演化的连续过程,在传统的“一案三制”基础上,以推动灾害处置向前端的风险防范与后端的危机化解延伸为目标,将附着在科层制结构上的常态化应急管理与打破部门藩篱、强调权变思维的非常态化应急管理相结合,针对性设计科学严谨的操作程序并根据灾情特征及发展阶段做到精准识别、灵活应对;优化城市精细化治理机制,加快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中心和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等信息平台,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通过应用场景分析数据的采集与更新,提高精确捕捉城市信息的能力,打造城市运行与风险防控的“活地图”,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在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强本固基,以绣花一样的精细治理,深层强化城市韧性。
以转型升级为抓手提升经济韧性
良好的经济韧性是城市对冲灾害影响,防止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重要保障,也是城市在经历灾害之后能否复苏并迈向更高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不仅体现在做大经济体量以拓展回旋空间,更依赖于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供应链稳定来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凭借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向发力,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既对各类灾害冲击耐受度高又代表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次疫情为例,智慧医疗、远程办公、VR/AR场景体验、在线教育等新兴业态不仅未受影响,而且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切实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灾害冲击往往导致城市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断裂与脱序,地方政府必须随灾情发展应激启动产业链复工复产,坚持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贸协同,聚焦重点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强协同复工复产动能。与此同时,综合采取加大财政支持、信贷支持、给予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降低社保费用与房租成本、优化政务服务等措施打通堵点、解决难点、补上断点,为城市经济恢复注入活力。
以增权赋能为支撑提升社区韧性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础治理单元,其吸收与化解风险扰动,历经改变和重组仍能保持原有结构功能的韧性,是整个城市韧性的微观缩影,有效提升社区抗逆力、弥补脆弱性,必须以増权赋能为支撑。
增强社区物资供给能力,根据灾害预防要求查漏补缺,建设社区紧急避难点、应急管理中心、防灾设施等公共空间,要在政府指导下按照规定标准和数量储备防汛、防疫、防震必需的应急物资,同时要畅通资源通道,厘清救援流程,确保不同来源的抢险救灾物资在灾情爆发后能第一时间毫无阻滞地进入社区;培育社区组织协调能力,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做好日常风险源的监测,同时构建融基层党组织、政府、社区组织、专家团队、居民等多元主体在内的风险联动处置机制,通过统一指挥、有序协调、信息共享、预案演练,常态化维系并提升社区组织协同能力;优化社区心理建设能力,灾前预防要“凝心”,加大对社区居民关于防灾减灾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同时开展价值引领以创造自助、互助、公助的社会风尚和有序参与的伦理认同,灾时应急要“定心”,社区管理者应通过组织居民内部的交流互动以激发社区动员和集体行动,塑造社区居民应对灾情冲击的心理抵抗力与稳定力,灾后重建要“贴心”,引入专业团队的针对性心理疏导帮助社区居民治愈心理创伤、克服应激障碍,重新恢复生活信心。
(咸宁日报综合)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回顾百年党史,赓续“三牛精神”
下一篇: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党史
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好100亿县域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100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债券,加快打造100个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周志兵省委主要领导指出,产业的培育要有历史耐心、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省人大代表聂波——强化基础...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其他有创新优势...
咸宁网讯记者李嘉、通讯员王程海报道:11月12日,继全省茶产业链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召开电视电话会,安排部署我市茶产...
一起向未来,奋斗正当时。1月10日,市委书记孟祥伟,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带领市拉练检查团,到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崇阳...
工厂里,机械臂智能操作,生产流程一“键”触达.
咸宁网讯记者谭宏宇报道:3月22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茶产业链链长徐小兵带队赴赤壁市调研茶产业链建设发展情况,实地察...
杨军调研咸安区产业链重点企业时要求精细编制产业图谱 精准延链补链强链咸宁网讯记者吴文谨报道:4月7日下午,市委副书记...
杨军调研咸宁高新区产业链重点企业时要求充分发挥平台优势 带动产业加速聚集咸宁网讯记者吴文谨报道:4月10日,市委副书...
当然,做强做优蔬菜产业链并非一朝一夕可实现,还需各级各部门联合多方力量,以“深实严细久”的工作标准,持续发力、久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