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武生
核心提要: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在“两山”理念指导下,浙江广大乡村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卖文化”的跨越。湖北省委提出,要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经验和做法,打造荆楚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就湖北省各市州而言,咸宁最有条件,最有资格打造“富春山居图”。咸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要坚持“绿”“古”“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绿色发展由深绿到中部绿心的转变,做好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景区化建设,坚持绿、古、旅融合发展,做好“自然+文化”“农村+城市”的结合。
继2013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后,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将成为未来中国推动农业发展、改变农村面貌、影响农民生活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作为一种活态文物,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咸宁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之间一片广袤的丘陵地带,特殊的地质构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批形态各异、特色鲜明、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
一、咸宁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
自2012 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咸宁市境内共有11 处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别是:2012 年,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2014 年,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咸安区马桥镇垅口村垅口冯、桂花镇刘家桥村,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通山县闯王镇宝石村、九宫山风景区中港村、大畈镇西泉村、大路乡吴田村畈上王;2016 年,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通城县塘湖镇大埚村、大坪乡内冲瑶族村,通山县闯王镇高湖村朱家湾。这11 处传统村落是我市传统村落的代表,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咸宁的历史记忆,反映着咸宁的文明进步。
按照有关规定,凡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即可获得中央财政300 万的资金支持。目前,除了通城县大埚村、通山县高湖村朱家湾拟列入2018 年中央财政支持外,其它9 处村落中央财政资金都已到位。但因各地领导重视、经济条件、列入名录时间等各异,这11 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状况亦有较大不同。
其中,赤壁市羊楼洞村因地方经济较好、列入名录时间较早,加之早在2010 年7 月就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故较早便开始了村落保护工作,目前已完成了两期传统古村落文物保护工程,修复29栋古民居,累计完成投资360 余万元,第三期工程也已启动。
咸安区刘家桥村早在十多年前即由当地政府投资,启动了保护与开发工作,通山县中港村、西泉村因地处国家地质公园及重要景区九宫山、隐水洞,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知名度,故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开展得较好。
通山县吴田村畈上王因早在2013 年即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得政策及资金支持较多,故村落保护工作亦接近完工。但由于诸多原因,旅游开发尚未启动。
而其它传统村落,咸安区垅口村垅口冯、崇阳县回头岭村、通山县宝石村、通城县内冲瑶族村等,由于所争取资金有限,基本处于维修现有古建阶段。
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全市对传统村落的价值、意义和保护意识已大大增强,但传统村落需“活态保护”,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却很难。咸宁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也存在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村落遗产的稀缺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旅游、轻文化保护”等问题,忽视保护的重要性;二是资金不足。乡土建筑数量多、规模大,维修费用高、资金匮乏,除了羊楼洞、畈上王,基本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三是专业人员缺乏。负责决策、规划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人,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知识匮乏。四是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严重。一些传统村落仍“散落乡间无人识、无钱修”,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得不到有效保护。五是自建性破坏。存在随意拆旧建新导致传统村落“自建性破坏”现象。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不断以新代旧、以洋代土、以今代古,拆建改造了大量百年老宅。六是保护性破坏。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方面知识,一些村落面临“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破坏的危险,导致传统村落失去历史信息记忆,成为一个“文化空壳”。七是忽视无形文化。重视有形的建筑保护,忽略原住民创造的无形文化,包括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道德观念等。
二、咸宁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为咸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两山”理念尤其浙江乡村生态发展的实践给咸宁乡村振兴,特别是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实践经验。
就湖北省其它市州而言,咸宁最有条件,最有资格打造“富春山居图”,表现在:①咸宁地貌与浙江地貌完全一样,都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咸宁山水资源与浙江也相似,都是以丘陵为主,具有“山不高而清,水不深而秀”的特点,自然资源丰富。咸宁现有国家级自然遗产9 处,即国家森林公园2 个,分别是: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崇阳桂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1 个,即九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6 个,分别是赤壁陆水湖、通城大溪、崇阳青山、通山富水湖、咸安向阳湖、嘉鱼珍湖。一般而言,地理风貌相似,在社会发展、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也类似。②浙江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尤其农村遗产丰富。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17 处,而浙江占4 处,远超其它省份。相对而言,咸宁历史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咸宁境内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达26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处,即李自成墓、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孙郭胡城址、新店土城遗址、赤壁摩崖石刻、沈鸿宾故居、王明璠府第、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即崇阳提琴戏、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通山木雕、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 处,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湖北省仅2 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 个,汀泗桥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 个,赤壁市羊楼洞村;中国传统村落11 个,分别是赤壁市羊楼洞村,咸安区垅口冯、刘家桥,通山县宝石村、中港村、西泉村、畈上王、朱家湾,通城县大埚村、内冲瑶族村,崇阳县回头岭。③咸宁区位优势明显,紧邻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圈核心城市之一——武汉,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据专家统计,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理想距离一般在90 公里左右,而咸宁素有“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之称,是武汉、长沙、南昌金三角中的中心城市,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境内交通便捷,107、106 国道、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38 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纵横过境,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杭瑞、大广高速公路穿行其间,共同构建了咸宁市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咸宁大多数地方离武汉都在60—100 公里范围,离长沙、南昌也在100-200公里左右,适合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相关文件精神的解读,结合咸宁传统村落发展实际,咸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要坚持“绿”“古”“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绿色发展由深绿到中部绿心的转变,做好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景区化建设,坚持绿、古、旅融合发展,做好“自然+文化”“农村+城市”的结合。
绿——做到从深绿到绿心的转变
2016 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咸宁实际,提出“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建设国际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绿心打造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森林覆盖率。据统计,截止2017 年,咸宁市森林覆盖率为50.14%,城区绿化率达40.26%。
目前,这一数字和目标尚处于深绿阶段。首先看与周边地市的比较:九江,55.15%;岳阳,45.3%;黄石,35.26%;武汉,28%;荆州,20.39%;鄂州,11.18%。再看与湖北省内其它市州(16 个)的比较:恩施,70%;宜昌,65.7%;十堰,64.72%;随州,50.45% ;襄阳,43.84% ;黄冈,43%……。可见,无论是与周边地市相比,还是与省内市州相比,咸宁森林覆盖率都处于第一梯队,但还不是最高,是深绿而非绿心。要真正达到绿心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为此,市委、市政府于2018 年年初提出“双五”目标,即五年内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各提升5%,分别达到55%、45%。同时提出,到2035年实现“中部绿心”的目标。这与湖北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决定》对咸宁发展的要求完全一致。下一步,咸宁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咸宁实现方案,做到从深绿到绿心的转变。
2.古——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咸宁境内有大量古民居、古廊桥、古堰、古道、古树,有“湖北古建看咸宁”之美誉,其中仅百年以上古桥就有672 处。如何做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如何盘活它们是咸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修旧如旧”,避免保护性破坏,解决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避免“新空心化”现象。下一步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做好统计,摸清家底;②积极申报省、国家、世界文化遗产;③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④建设幕阜山旅游公路延伸工程。
3.旅——做好全域旅游与乡村景区化建设
“ 三十年前看小岗,三十年后看郝堂。”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的乡村发展经验值得乡村振兴中的咸宁传统村落借鉴。郝堂村的发展与北京“绿十字”创始人、学者兼艺术家孙君有关,他的口号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即只对农村进行改造,而非大规模建设,用最小的成本实现乡村发展。2009 年,孙君开始对郝堂村进行规划与改造,他们坚持“四不”原则,即不挖山、不砍树、不扒房、不填塘。如改造前的三号院原来是一处废弃的院子,由土墙砌成,败落不堪,几乎要坍塌,但经过改造后却成为村里最受欢迎的驻足点,参观、喝茶的游客络绎不绝。截至2017 年,郝堂村共改造和新建民居230余户,种植观赏性荷花220 亩,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开办特色农家乐、茶社、手工坊、客栈等50 余家。2016 年,郝堂村日均接待游客2000 多人次,全年旅游收入达1500万元。
咸宁很多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与郝堂村差不多,甚至更为优越。如崇阳茅井村,有古树、古桥、古碾、古石板街、古阶、古泉、古井、民居等文化景观,被誉为“十古仙村”,崇阳古八景“葛洪炼丹”处就在该村旁的葛仙山上,山上的葛仙庙是旅游、朝拜、修身养性的圣地。但由于地理位置隔绝、发展理念落后等原因,现在还处于湖北省重点贫困村之列。与茅井村类似,咸宁境内绝大部分传统村落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一方面自然禀赋优越、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开发的独特优势;一方面由于资金匮乏、人才短缺、交通闭塞、发展理念落后等原因,传统村落“养在深闺人未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凸显,乡村振兴之路步履迟迟。
只要咸宁农村发展做好“绿”、“古”、“旅”三字文章,做到三者的融合,放眼武汉、长沙、南昌等大城市以及岳阳、咸宁等中等城市市民需求,将广大传统村落建设得富有乡村特色、鄂南风味,走咸宁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咸宁就一定能在全省率先建成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作者单位: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编辑:chenguo
上一篇:
关于咸宁市全域旅游发展对策的建议
下一篇:
我市“营养改善计划”成效、挑战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