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政府调研室
近期,咸安区组织相关区直部门和乡 (镇办场)负责人赴江苏和浙江的宜兴、安 吉、遂昌三地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农村 垃圾治理及污水处理情况。通过考察,开 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找准了差距,增强 了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使命感、责任 感、紧迫感。
因村制宜,在美丽蝶变中留住乡愁
坚持高点定位。宜兴以打造“全省最 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面上规划和点上规 划“两手抓”,将该市自然村规划定位为重 点特色村、重点村、特色村和一般村,梯度 建设美丽村庄。安吉坚持规划、建设、管 理、经营四位一体全方位建设,规划上,将 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充分体现到整 体和专项规划中;建设上,突出规划龙头, 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确保建设质 量和品位;管理上,突出农村社会管理创 新,大力推进城市物业管理进农村,全面实 施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经营上,促管理 带建设转成果,推进农村资源与资本、产品 与市场、环境与实力相对接。
坚持多方筹资。宜兴在整治阶段,安 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引导镇村推动村庄 环境整治,进入长效管理阶段,市财政每年 又安排不少于 3000 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 长效管理奖补,同时引导各镇村积极对上 争取各类创建资金。通过鼓励社会力量捐 资捐建、村企结对等办法,多方筹措资金, 有效解决资金需求。
坚持因村制宜。宜兴坚持因地制宜, 形成了产业带动型、旅游服务型、文化保护 型、水乡风情型、山村风貌型、田园风光型 等新农村建设类型,同时以培育“一村一文 化”为着力点,发掘整理乡村优秀文化资 源,目前已建成乡风文明特色村 90 个,全 国文明镇村7个。安吉坚持将凸显乡村文 化作为美丽乡村创建的生命力,注重对特 色建筑的保护和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挖 掘,相继建成91 个文化大礼堂、46家农村 数字影院、1 个中心馆和 36 个地域文化展 示馆。
坚持以人为本。宜兴始终坚持“实处 着手、普惠民生”,大力推进道路硬化、村庄 绿化、环境美化、河道治理、污水处理、垃圾 收运、公共设施等相关配套建设。许多镇 村跳出整治搞整治,将农家乐、乡村旅游、 现代生态农业有机融合到“美丽乡村”建设 当中,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实现了龙头农家 乐扩容增收、农户享受分红、村集体获得资 产租赁收益的三赢局面。
坚持建管并举。宜兴按照村庄环境长 效管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 有督查”的目标要求,加强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道路修护、绿化养护、河道管护、公共设 施维护等“五位一体”建设,建成村庄长效 管护机制。同时积极尝试市场化运作新路 子,将西渚、太华、官林等镇(街道)村庄生 活垃圾清运、河道管护等项目服务外包。
创新思维,在环境整治中变废为宝
完善政策体系。安吉在《安吉县农村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施办法》基础上,相继 编制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 《农村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指南》等地方标 准,在制定和完善对村级考核、明确物业规 范管理、指导农户分类投放等方面形成了 一套较为完备的“指导、考核、奖惩”体系。
创新处理模式。安吉探索实行“农村 物业管理”新模式,农村物业公司对全县农 村、公路、河道、集镇、村庄五大区域统一保 洁、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统一养 护。2016 年,该县又创新开展“垃圾不落 地”试点和“乡村卫士”APP监管平台、农村 物业协会等工作。遂昌完善垃圾分类源头 可溯机制,推行垃圾“身份证”制度,对农户 垃圾桶进行“二维码编码”,并通过“垃圾超 市”“积分换商品”“二维码扫描评分”系统 以及“保洁员考核”“有机垃圾处理远程 APP”管理系统等,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运维管理规范化和长效化。
加强监督考核。浙江省农办从 2016 年开始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对各市县考 核,建立市对县、县对乡、乡对村的分级督 查考评制度,市对县实行季查,县对乡、乡 对村实行月查,分别公布排名,全年成绩与 垃圾分类减量资金补助挂钩、与联村干部 及村主要领导奖金挂钩。
强化教育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 宣传橱窗、网络微信、移动宣传板等,全方 位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把生活垃圾分 类减量和垃圾处理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实践 内容和市民学校、民工学校、老年大学、农 村学院、环保志愿者组织等教育培训,引导 全民树立垃圾分类和减量“从我做起,人人 有责”的观念。
科学治污,在河湖长清中高效建管
科学编制县域规划。安吉科学编制县 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规划,提出各年 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目标值、技术路线 图、项目书和时间表,对设计、施工、监理、 验收、运行、维护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各个 环节的规范要求进行具体化,提出推进农 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组织体系、政策体系、项 目体系、资金筹措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
因地制宜选择模式。对区位条件允许 的村庄进厂处理,充分发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辐射效用,提高集中处理设施利用率; 对不能进厂处理的村庄,就地自建集中型、 区域型、联户型、单户型生态化污水治理设 施,鼓励人口集聚和有条件区域建设有动 力或微动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科学 选择效率优先、经济实用、维护简便、循环 利用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厌氧、兼氧、好氧 等技术工艺,因地制宜推广PEZ高效污水 处理技术、日本净化槽技术等一批低成本、 高效率、易维护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对生活污水处理 工程按工程设计、受益比率、隐蔽工程、项 目主体、配套项目、长效管理等进行细化, 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专业监理四级监管 体系,出台工程招投标、管材供货、纳管接 户、工程验收等 21 个管理办法,配备专业 监理公司、总监、专业监理和村级旁站监 理;专门制定出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操作指南》等,提供通俗易懂的污水处理建 设环保规范图供基层使用,使污水处理设 施建设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安吉县农 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长效管理实施办法》 等文件,明确长效维护实施主体及责任。 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长效管理考核小 组,制定相关的考核细则,对各乡镇工作进 行考核督查。
考核督查。 通过考察学习后发现,这些先进地区 的理念、经验和做法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启示之一:要把握好政府主导与农民 主体的关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 丽乡村,既要注重加强组织领导、顶层设 计、统筹协调,更要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 用,群策群力,聚智聚力,合力推进。区级 层面加大力量组合和资源整合力度,建立 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镇、 村履行主体责任,引导群众抢抓美丽乡村 建设机遇,发动群众筹资筹劳共建,改造自 家房屋,整治庄前屋后,广泛参与美丽乡村 建设。
启示之二:要把握好统一标准和因地 制宜的关系。要把美丽乡村规划作为村庄 建设管理的前置条件,区分不同类型和层 次,尊重差异,因地制宜,高起点谋划,高标 准设计,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村庄整治 要求嵌入村庄整治规划中,不照搬城市风 格、贪新求洋,少硬化铺装多绿化,少种草 坪多种树,少大拆大建多整理修缮,充分体 现生态性、特色性、地域性,真正做到“一镇 一品、一村一景”,有效杜绝“千村一面”现 象。
启示之三:要把握好财政奖补与资金 整合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 治涉及内容多、覆盖面广,一方面要注重发 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好、用活财政奖补资金,另一方面要按照“渠道不 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 则,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鼓励吸引 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和群众自有资金参与 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 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 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启示之四:要把握好建设乡村与经营 乡村的关系。在建设过程中,要紧扣美丽 乡村的发展定位,持续深化基础设施配套, 不断完善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设施, 解决老百姓出行难、饮水难、人居环境差等 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支持有一定 观光旅游资源、休闲产业发展基础、都市农 业发展势头的村庄布局建设美丽乡村,促 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 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加强生活垃圾收 运处理、道路修护、绿化养护、河道管护、公 共设施维护等“五位一体”建设,开展长效 管理示范村评选活动,根据村庄不同类型, 按照不同类别、管护标准创建示范点,全面 提升村庄长效管护的标准和水平,推动建 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
启示之五:要把握好硬件建设与软件 建设的关系。美丽乡村既包括村容村貌整 洁之美、基础设施完备之美、公共服务便利 之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之美,也包括人文 之美。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 能的同时,要以历史文化为媒,积极促进文 化特色与美丽乡村建设主动融合,进一步 提升农村品牌的价值。积极保护和传承优 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和保护名人旧居、古 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具有 浓厚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村容村貌,在 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培育和 发展现代文明,建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 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启示之六:要把握好生态效益与经济 效益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做到生 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树立经营生态 的价值观,把生态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 要用新理念和思路去看待和经营农村生态 环境,出台系列政策,推动品牌资本化、资 源资本化、项目资本化,推进生态品牌和旅 游品牌的整合联动、资源共享,盘活土地、 山林、水面等各类资源,创新项目投融资渠 道,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 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让生态资 源焕发出新活力,变美丽的环境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群众呼声里有改革信号
下一篇:
金融业发展面临三大“超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