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的“成长乐园”
今年初,我市43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推开课间“微改革”——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这短短5分钟的延展,恰似一缕春风,吹活了校园的每个角落。
“以前课间只有10分钟,孩子说要么赶去厕所,要么在教室待着,根本没时间活动。”咸安区一位家长的感慨,道出了此前许多学校的课间困境。为让延长后的15分钟真正发挥价值,咸宁市教育局明确“一校一案”原则,引导各校结合自身特色重构校园空间,让每寸土地都成为育人阵地。
咸宁市实验小学的空间改造颇具代表性。校门口花团锦簇的文化墙以“勤、俭、礼、孝”为主题,将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孩童视野;校园长廊的七彩风车与和平鸽图案相映成趣,“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的校训石旁,三叠水景流淌不息,锦鲤在书声中“嬉戏”。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地面的“游戏画布”——二十四节气跳格子、防溺水闯关棋盘、英语单词接力赛道,原本单调的水泥地化作集趣味与教育于一体的乐园。五年级学生夏诚杰边跳格子边背诵《山行》:“现在下课玩游戏的同时还能记住知识、放松眼睛!”
咸宁市第二小学则另辟蹊径,以“传统游戏陪伴童年”为主题,分年级开展活动。低年级的孩子在走廊跳皮筋、翻花绳,中高年级则在操场滚铁环、踢毽子,校长谭璐说:“我们不追求场地宽大,只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动起来。”咸安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则在彩色操场划分出多个功能区,踢毽子、羽毛球、地面贴画游戏同时进行,跳跃的身影与欢快的笑声交织成校园图景。
赤壁市的校园空间改造同样因地制宜。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利用教学楼间的空地打造“课间小广场”,设置投篮架、棋类桌,还开辟了“校园歌手角”;赤壁五小则将闲置角落改造成“阅读驿站”,摆放绘本与软垫,让喜欢安静的孩子也能享受课间时光。“每个学校的基础不同,但让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的目标是一致的。”咸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已形成“共性普及+个性特色”的课间空间建设模式。
课间的“精彩选项”
为不让天气因素阻挡孩子们的课间活力,全市各校纷纷建立“晴雨双轨”活动机制,确保15分钟的快乐从不“打烊”。
晴天的咸安区马桥镇小学最为热闹。下课铃一响,孩子们便涌向操场,跳短绳的队伍如彩龙舞动,篮球场上的传球精准利落,接力跑的呐喊声震彻校园。“以前课间短,只能随便走走,现在能完整玩一场接力赛!”六年级学生李浩然抹着额头的汗珠,笑容格外灿烂。咸宁高新实验外国语学校的AI智慧操场则科技感十足,学生可自主选择折返跑、跳绳等项目,系统实时计数、纠正动作,虚拟教练的“加油声”让运动更有动力。
雨天的校园同样精彩。咸宁市实验小学的可擦式涂鸦墙前,孩子们踮脚画画、留言互动,每一笔都藏着童真;逸夫楼的羽毛球馆里,球鞋摩擦地板的声响与雨声合奏,AI智能运动吧内,学生与虚拟教练击掌庆贺。功能教室里,钢琴、巴乌的旋律流淌,陶艺微工坊中,孩子们将湿润的黏土捏成各式造型,仿佛把雨水也揉进了作品里。教室的读书角更是温馨,书页翻动声与雨滴敲窗声共鸣,文字在潮湿空气中愈发鲜活。
赤壁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雨天方案同样贴心。低年级在教室练手势舞、折千纸鹤,中高年级则开展棋类对弈、成语接龙。“以前遇上下雨,课间就比较单调,现在即便在教室也能玩得很开心。”三年级学生陈雨桐展示着自己的折纸作品,眼里满是欢喜。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玉泉校区则实行“雨天课程表”,低年段进行精细动作训练,高年段开展创意折纸,让思维与身体同步“动起来”。
更暖心的是心理关怀的融入。全市各校的心理咨询室在课间均对外开放,咸宁市实验小学的“彩虹漫屋”收集着少年心事,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情绪卡片交换活动”让温暖在课间传递。“雨天的情绪容易低落,这些活动能帮孩子调整状态。”一位心理老师说,课间不仅要强健体魄,更要滋养心灵。
改变的“深层力量”
15分钟的课间时间,带来的不仅是活动形式的丰富,更是校园生态的深层重塑。学生的精神状态、师生关系、家校互动,都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悄然改变。
“学生上课的眼神都亮了!”咸宁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金丽娟深有感触。以前课间短,学生来不及放松,上课经常走神;现在孩子们在课间充分运动,回教室后注意力更集中,课堂互动也更积极。赤壁市五小的教师也发现,课间活跃的孩子,作业完成质量更高,同学间的矛盾也少了:“运动释放了压力,交流变多了,关系自然更融洽。”
师生关系在课间也变得更亲近。咸安区马桥镇小学的老师会加入学生的跳绳队伍,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老师则当起“游戏裁判”,原本课堂上的距离感在游戏中消弭。“以前怕老师,现在觉得老师像朋友,有问题也敢问了。”一名学生说。
家校共育的纽带也因此拉近。家校连接的APP让家长实时了解孩子的课间运动情况,学校的开放日还邀请家长体验课间活动。赤壁市的家长们常在班级群分享孩子的课间趣事,有的家长还向学校建议增设游戏项目。退休教师张奶奶接送孙女时,看到孩子们自发组织棋类小组,不禁感慨:“这种同龄人之间的学习,比家长说教管用多了。”
更深远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前总想着挤占时间补课,现在发现课间的15分钟能让学习更高效。”一位班主任的话道出了许多教育者的心声。随着“作业熔断机制”同步推行,学生作业量得到控制,15分钟的课间成为“双减”政策的生动注脚。一位五年级学生家长说:“不再逼孩子上培优班,看着他在操场奔跑的样子,才明白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
阳光洒满校园,咸宁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游戏画布”上跳跃,赤壁市的孩子们推着铁圈奔跑,咸安区的孩子们在认真折纸……15分钟的课间里,汗水滴落,笑声飞扬,知识生长。这短短5分钟的延长,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全市校园里激起层层涟漪,不仅破解了“小眼镜”“小胖墩”的难题,更让教育回归本真。
“课间‘微改革’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导向。”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课间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15分钟里,收获健康、快乐与成长。在咸宁的校园里,这15分钟的课间时光,正书写着“双减”政策下最动人的教育答卷。
咸宁日报记者 甘青 通讯员 张曙 徐甜甜
微改用心 课间焕新
○甘青
将课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咸宁420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微改革”,看似仅5分钟的细微调整,却如春风化雨,让校园焕发别样生机,更折射出教育回归本真的深层思考。
这场改革,在对校园空间的安排中,不搞“一刀切”,坚持“一校一案”,让每个校园都长出独特的“成长模样”:实验小学的地面“游戏画布”,将二十四节气与知识融入运动中;二小的传统游戏,让狭小空间里满是童年欢乐;赤壁各校的“课间小广场”“阅读驿站”,兼顾动与静的需求。每寸土地都不再闲置,而是成为育人的鲜活阵地,让课间不再是“厕所往返”或“教室枯坐”,而是充满趣味与成长的时光。
改革的温暖,更体现在对“晴雨”的周全考量。晴天里,AI智慧操场的虚拟教练、接力赛的呐喊声,让运动活力满溢;雨天时,涂鸦墙的童真、功能教室的旋律、教室的成语接龙,让快乐从不“打烊”。更难得的是心理关怀的融入,“彩虹漫屋”“情绪卡片”让课间不仅强健体魄,更滋养心灵。这种“不遗漏任何一种天气、不忽视任何一份心情”的细致,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最好诠释。
而改革的力量,远不止于活动形式的丰富,更在于校园生态的深层重塑。学生上课眼神更亮、作业质量更高,师生在游戏中消弭距离,家长通过APP参与共育……这些变化印证了:15分钟的课间,不是对学习时间的“挤占”,而是对学习效率的“赋能”。当教育者放下“挤占时间补课”的执念,当“双减”政策通过这短短时光落地生根,我们看到的是教育对“人”的尊重——成长需要知识的灌溉,更需要奔跑的汗水、自由的笑声。
课间15分钟,不长,却装下了孩子的快乐与成长;改革虽“微”,却彰显了教育的温度与深度。这15分钟的时光,正是咸宁教育书写“双减”答卷的生动一笔。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咸宁市第十八小学消防演练护航成长
下一篇:
青龙山高中校友会优秀校友返校叙情谊谋发展
1月6日,温煦的太阳探出头来。咸安区大幕乡卫生院,院长廖建国上班第一件事是跟巡诊专家组联系,听说“马上就到”后赶紧到门...
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孟祥伟主持大会并讲话王远鹤出席蒋星华当选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哲、姜明助9日...
要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结合起来,将林业资源保护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提升林业资源综合利用价值,做实综合利用“大...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 朱哲、通讯员 蒋扬眉、邓子庆报道:26日,全市第18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召...
丁小强认为,党委要引导青年人才流向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乡村基层等最前沿,培养造就一批在一线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让大批青...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 向东宁、通讯员 常海龙报道:7日,市长王远鹤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会议,要求以政府工作的实际成效...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 向东宁报道:26日,市政府召开一季度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
咸宁新闻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哲、见习记者宋文虎、通讯员胡维报道:12日, 2018年“天津院士专家咸宁行”暨“站点引才”...
咸宁新闻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荣华报道:11月5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丁小强深入咸宁高新区和咸安区调研环保工作...
咸宁新闻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哲报道:6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丁小强赴咸安区退伍军人优抚对象服务中心调研并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