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科教动态 >> 正文

课间一刻钟,成长更精彩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10-14 10:25

校园的“成长乐园”

今年初,我市43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推开课间“微改革”——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这短短5分钟的延展,恰似一缕春风,吹活了校园的每个角落。

“以前课间只有10分钟,孩子说要么赶去厕所,要么在教室待着,根本没时间活动。”咸安区一位家长的感慨,道出了此前许多学校的课间困境。为让延长后的15分钟真正发挥价值,咸宁市教育局明确“一校一案”原则,引导各校结合自身特色重构校园空间,让每寸土地都成为育人阵地。

咸宁市实验小学的空间改造颇具代表性。校门口花团锦簇的文化墙以“勤、俭、礼、孝”为主题,将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孩童视野;校园长廊的七彩风车与和平鸽图案相映成趣,“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的校训石旁,三叠水景流淌不息,锦鲤在书声中“嬉戏”。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地面的“游戏画布”——二十四节气跳格子、防溺水闯关棋盘、英语单词接力赛道,原本单调的水泥地化作集趣味与教育于一体的乐园。五年级学生夏诚杰边跳格子边背诵《山行》:“现在下课玩游戏的同时还能记住知识、放松眼睛!”

咸宁市第二小学则另辟蹊径,以“传统游戏陪伴童年”为主题,分年级开展活动。低年级的孩子在走廊跳皮筋、翻花绳,中高年级则在操场滚铁环、踢毽子,校长谭璐说:“我们不追求场地宽大,只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动起来。”咸安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则在彩色操场划分出多个功能区,踢毽子、羽毛球、地面贴画游戏同时进行,跳跃的身影与欢快的笑声交织成校园图景。

赤壁市的校园空间改造同样因地制宜。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利用教学楼间的空地打造“课间小广场”,设置投篮架、棋类桌,还开辟了“校园歌手角”;赤壁五小则将闲置角落改造成“阅读驿站”,摆放绘本与软垫,让喜欢安静的孩子也能享受课间时光。“每个学校的基础不同,但让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的目标是一致的。”咸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已形成“共性普及+个性特色”的课间空间建设模式。

课间的“精彩选项”

为不让天气因素阻挡孩子们的课间活力,全市各校纷纷建立“晴雨双轨”活动机制,确保15分钟的快乐从不“打烊”。

晴天的咸安区马桥镇小学最为热闹。下课铃一响,孩子们便涌向操场,跳短绳的队伍如彩龙舞动,篮球场上的传球精准利落,接力跑的呐喊声震彻校园。“以前课间短,只能随便走走,现在能完整玩一场接力赛!”六年级学生李浩然抹着额头的汗珠,笑容格外灿烂。咸宁高新实验外国语学校的AI智慧操场则科技感十足,学生可自主选择折返跑、跳绳等项目,系统实时计数、纠正动作,虚拟教练的“加油声”让运动更有动力。

雨天的校园同样精彩。咸宁市实验小学的可擦式涂鸦墙前,孩子们踮脚画画、留言互动,每一笔都藏着童真;逸夫楼的羽毛球馆里,球鞋摩擦地板的声响与雨声合奏,AI智能运动吧内,学生与虚拟教练击掌庆贺。功能教室里,钢琴、巴乌的旋律流淌,陶艺微工坊中,孩子们将湿润的黏土捏成各式造型,仿佛把雨水也揉进了作品里。教室的读书角更是温馨,书页翻动声与雨滴敲窗声共鸣,文字在潮湿空气中愈发鲜活。

赤壁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雨天方案同样贴心。低年级在教室练手势舞、折千纸鹤,中高年级则开展棋类对弈、成语接龙。“以前遇上下雨,课间就比较单调,现在即便在教室也能玩得很开心。”三年级学生陈雨桐展示着自己的折纸作品,眼里满是欢喜。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玉泉校区则实行“雨天课程表”,低年段进行精细动作训练,高年段开展创意折纸,让思维与身体同步“动起来”。

更暖心的是心理关怀的融入。全市各校的心理咨询室在课间均对外开放,咸宁市实验小学的“彩虹漫屋”收集着少年心事,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情绪卡片交换活动”让温暖在课间传递。“雨天的情绪容易低落,这些活动能帮孩子调整状态。”一位心理老师说,课间不仅要强健体魄,更要滋养心灵。

改变的“深层力量”

15分钟的课间时间,带来的不仅是活动形式的丰富,更是校园生态的深层重塑。学生的精神状态、师生关系、家校互动,都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悄然改变。

“学生上课的眼神都亮了!”咸宁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金丽娟深有感触。以前课间短,学生来不及放松,上课经常走神;现在孩子们在课间充分运动,回教室后注意力更集中,课堂互动也更积极。赤壁市五小的教师也发现,课间活跃的孩子,作业完成质量更高,同学间的矛盾也少了:“运动释放了压力,交流变多了,关系自然更融洽。”

师生关系在课间也变得更亲近。咸安区马桥镇小学的老师会加入学生的跳绳队伍,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老师则当起“游戏裁判”,原本课堂上的距离感在游戏中消弭。“以前怕老师,现在觉得老师像朋友,有问题也敢问了。”一名学生说。

家校共育的纽带也因此拉近。家校连接的APP让家长实时了解孩子的课间运动情况,学校的开放日还邀请家长体验课间活动。赤壁市的家长们常在班级群分享孩子的课间趣事,有的家长还向学校建议增设游戏项目。退休教师张奶奶接送孙女时,看到孩子们自发组织棋类小组,不禁感慨:“这种同龄人之间的学习,比家长说教管用多了。”

更深远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前总想着挤占时间补课,现在发现课间的15分钟能让学习更高效。”一位班主任的话道出了许多教育者的心声。随着“作业熔断机制”同步推行,学生作业量得到控制,15分钟的课间成为“双减”政策的生动注脚。一位五年级学生家长说:“不再逼孩子上培优班,看着他在操场奔跑的样子,才明白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

阳光洒满校园,咸宁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游戏画布”上跳跃,赤壁市的孩子们推着铁圈奔跑,咸安区的孩子们在认真折纸……15分钟的课间里,汗水滴落,笑声飞扬,知识生长。这短短5分钟的延长,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全市校园里激起层层涟漪,不仅破解了“小眼镜”“小胖墩”的难题,更让教育回归本真。

“课间‘微改革’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导向。”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课间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15分钟里,收获健康、快乐与成长。在咸宁的校园里,这15分钟的课间时光,正书写着“双减”政策下最动人的教育答卷。

咸宁日报记者 甘青 通讯员 张曙 徐甜甜


微改用心 课间焕新

○甘青

将课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咸宁420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微改革”,看似仅5分钟的细微调整,却如春风化雨,让校园焕发别样生机,更折射出教育回归本真的深层思考。

这场改革,在对校园空间的安排中,不搞“一刀切”,坚持“一校一案”,让每个校园都长出独特的“成长模样”:实验小学的地面“游戏画布”,将二十四节气与知识融入运动中;二小的传统游戏,让狭小空间里满是童年欢乐;赤壁各校的“课间小广场”“阅读驿站”,兼顾动与静的需求。每寸土地都不再闲置,而是成为育人的鲜活阵地,让课间不再是“厕所往返”或“教室枯坐”,而是充满趣味与成长的时光。

改革的温暖,更体现在对“晴雨”的周全考量。晴天里,AI智慧操场的虚拟教练、接力赛的呐喊声,让运动活力满溢;雨天时,涂鸦墙的童真、功能教室的旋律、教室的成语接龙,让快乐从不“打烊”。更难得的是心理关怀的融入,“彩虹漫屋”“情绪卡片”让课间不仅强健体魄,更滋养心灵。这种“不遗漏任何一种天气、不忽视任何一份心情”的细致,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最好诠释。

而改革的力量,远不止于活动形式的丰富,更在于校园生态的深层重塑。学生上课眼神更亮、作业质量更高,师生在游戏中消弭距离,家长通过APP参与共育……这些变化印证了:15分钟的课间,不是对学习时间的“挤占”,而是对学习效率的“赋能”。当教育者放下“挤占时间补课”的执念,当“双减”政策通过这短短时光落地生根,我们看到的是教育对“人”的尊重——成长需要知识的灌溉,更需要奔跑的汗水、自由的笑声。

课间15分钟,不长,却装下了孩子的快乐与成长;改革虽“微”,却彰显了教育的温度与深度。这15分钟的时光,正是咸宁教育书写“双减”答卷的生动一笔。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咸宁市第十八小学消防演练护航成长
下一篇: 青龙山高中校友会优秀校友返校叙情谊谋发展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