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科教动态 >> 正文

2024年,咸宁市教育局启动“校长班主任双培养计划” “双培养”,让“头雁”脱颖而出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10-10 10:39

咸宁日报记者 甘青 通讯员 雷紫光

教育的活力在校长的办学思路里,教育的温度在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中。

2024年,市教育局启动了一项“打底子”的工程——“校长班主任双培养计划”。只抱着一个实在目标:用三年时间,让管学校、带班级的“领头雁”炼硬本领,让咸宁教育既能接住当下的民生期待,更能扛住未来的发展重量。

选对人,挑出硬角色  “办教育不能看眼前,得想五年、十年后的事儿。”市教育局负责人的一句话点透了“双培养”的初衷。

这些年,咸宁教育不缺热情,缺的是能把政策落地、把难题破解的“实干家”。好校长能让薄弱校变名校,好班主任能让问题生变优等生,但这样的人才不是天生的,得靠系统培养。

于是,“双培养”计划应运而生,一步步搭建起“百名优秀校长、千名优秀班主任、万名优秀青年教师”的骨干梯队。

选人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事儿容不得半点“人情账”,得按“立得住、能引领”的硬标准来。

校长选拔,门槛清清楚楚:得是现任正副校长,任职满3年,45岁以下,近5年没犯过师德问题,还得在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上有实打实的成绩。

今年第二期选拔,41名候选人闯过“结构化面试”关——考官专问棘手问题:“怎么应对家长的教育焦虑?”“德育工作咋创新?”“学校的矛盾咋化解?”最后31人脱颖而出,个个都是能扛事的“硬角色”。

班主任选拔更接地气:得是“荆楚卓越教师学习共同体”里的人,连续带班满2年,班集体建设得好,所带班级没出过重大责任事故。每年选100人,小学50名、初中30名、高中20名,兼顾学段,还特意向乡村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倾斜。

“选人的时候就盯着‘长远’二字。”市教育局教师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说,“这些人现在是骨干,三年后就是带头人,一个带一批,将来能撑起咸宁教育的半边天。”

教对招,传授真本事  搞培训最怕“听着激动,听完没用”。咸宁的“双培养”,从一开始就绕开了这个坑——先问学员“想吃啥”,再按单“做菜”。

今年第二期培训前,市教育局发了91份问卷,结果看得明明白白:95.7%的人盼着听“一线名校管理实战名师”讲课,64.52%的人急着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需求摆上台,师资马上跟上。省教育厅教师处的处长来了,全国最美教师、河南名班主任任明杰来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周彬校长也在呼声名单里。

更贴心的是,还请了“自己人”——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全国优秀教师谭惠英,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的全国优秀班主任饶红云。“听身边名师讲课,案例熟、方法实,学了第二天就能用。”一班主任学员说。

课程设计更是“量身定做”。

校长们学的是“真功夫”,武汉光谷实小校长讲学校规划,华师一附中校长传管理经验,重庆树人景瑞学校的“教育数字化模式”让大家开了眼。

班主任们练的是“硬本领”,武汉市功勋班主任雷凯红给了“四有”解惑密码——脸上有笑、眼中有人、心中有爱、手中有法,还教“望闻问切”沟通法,专治家校沟通难;张汉强专家盯着学生心理,教大家怎么抓心理安全的“潜在信号”,危机时刻该咋干预。

光听课不够,还得“沉浸式体验”。组织校长去重庆研学,去黄冈听备考报告;带班主任走进武汉光谷实验小学,看AI技术怎么融入语文课;去华师一附中光谷汤逊湖学校,学“用爱和赏识带班级”的法子。不是坐在教室里记笔记,是往名校里扎、跟名师聊、在现场悟。

“以前管班级靠‘吼’,现在知道用‘故事传递温度’。”通城县的一位班主任说,饶红云老师讲的“教育就是点亮人生的光”,让她学会了用学生的小事做教育,“比讲大道理管用多了”。

培训的结束,更是自主成长的开端。2024 年 “双培养” 集中培训后,学员学习热情不减,在省名师饶红云的工作室引领下,成立了教师学习共同体。 饶红云说:“‘班不散’的核心,是构建起教师自主发展的长效生态。”

用对力,培育实干家  “双培养”的成效,没写在报告里,写在了学校的变化中。

一年多时间,首批学员里就冒出了“尖子生”:4名副校长晋升校长,3名优秀班主任提拔成副校长,15名班主任成长为学校中层骨干,这些人并不是“飞出去就忘了本”,所有学员都在自己岗位中带团队,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回校第一件事就是“传帮带”。

咸安区一位新校长,把在重庆学的“数字化管理”用到了学校,开启了“智慧班级”试点;赤壁市的一位班主任,拉着同事建了“班级管理研讨组”,把雷凯红老师的“沟通四步法”教给大家。“以前是自己瞎琢磨,现在跟着‘双培养’出来的骨干学,少走好多弯路。”年轻教师们说。

经验也变成了“共享财富”。市教育局把学员的育人故事、心得体会编进《精选汇编》,把班级管理案例整理成《学员育人故事汇编》,这些“本土教材”送到乡村学校,让偏远地区的老师也能学到实用方法。饶红云老师的“家校沟通法”、谭惠英老师的“创新育人招”,现在成了不少学校班主任的“必备手册”。

更欣喜的变化是,教育的“底气”足了。校长们开会不再只谈“分数”,开始琢磨“学校怎么破局”“怎么进行文化建设”;班主任们聊工作,常说“怎么给每个孩子发展机会”“怎么守护学生心理”。有学员在心得里写:“以前觉得当班主任累,现在知道‘手中有法’就不累,‘心中有爱’就有劲儿。”

今年秋天,第二期学员的跟岗实践刚结束,不少人就带着“任务”回了校:有的要建“名班主任工作室”,有的要搞“跨校教研”,有的要把武汉的“家校协同经验”落地。“‘双培养’不是培养几个人,是要让这些‘领头雁’带出‘雁阵’,让整个咸宁教育活起来。”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从选对人到育好人,从个人成长到团队共进,咸宁的“双培养”计划,不图快、只图实。如今的咸宁校园里,越来越多的校长懂管理、有思路,越来越多的班主任有爱心、会方法。这些变化,或许不会马上体现在分数上,却会慢慢变成学生眼里的光、家长心里的暖,变成咸宁教育最扎实的“长远家底”。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展美育教师专业风采 咸宁市举办音美教师基本功比赛
下一篇: 全国第四届“牵手阅读 共同成长”特殊儿童暑假公益阅读活动圆满落幕 咸宁特校喜获佳绩,校内颁奖分享会温情举行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