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代表湖北省在全国教育峰会上作交流发言
全省教学点网校推进会在咸安召开
国务院参事在桃花尖教学点调研
国务院参事在石溪小学调研
新华网报道咸安教育深改成果
2014年11月20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被认定为省级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单位。三年来,咸安区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为导向,围绕让教师“想用、好用、用好”三条主线,坚持应用驱动为核心,以“咸安数字学校”为抓手,以“13655”工程建设为载体,强化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有力助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
高点站位,科学统筹形成改革新合力
责任到位,强化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抢抓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的新机遇,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全区“十件惠民实事”之一。
规划到位,明确发展方向。我们制订《咸安区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工作方案》、《咸安区关于建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的实施方案》等方案,出台相关制度,系统规划了实验区工作目标、策略与路径。
投入到位,夯实硬件基础。区财政积极筹措资金4475.4万元,建计算机教室86个、学校共同体7组、配备教师电脑3620台,全面完成“三通”工程。
统筹管理,精准发力构建教学新生态
抓实队伍建设,促进应用普及。举办“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全员培训、校本实训等多个层次的培训班42期,培训校长210人次、骨干教师480人、教师10159人次,提升了教师应用能力。
抓实项目研究,促进任务落实。积极开展“建立数字资源平台应用机制”和“建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机制”两个省级试点任务研究。浮山中小学和外国语实验小学承担的课题2016年7月获得中央电教馆专家组通过,分获全国一、二等奖。
抓实资源建设,促进优质共享。通过“三个借力”,组建地方数字资源库,收录覆盖全学科的数字化导学案、视频资源3120个、微课1860节、优秀教学案例10650篇,初步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解放思想,破解难题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体制,破解管理难题。我们打破原有学校隶属关系,组建了一所“实体建制不变、基于网络架构”的“咸安数字学校”,有效解决了技术、师资、资源合理配置问题。
创新机制,破解整体推进难题。探索建立了区域统筹机制、教育部门联动机制、队伍建设机制、经费投入机制。
创新方式,破解技术难题。通过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湖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校区合作”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两套技术支撑保障体系,有效解决了顶层设计、机制创新、教学变革等问题。
成效明显,教育质量和满意度大提升
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保证了城乡优质资源共享,建成的咸安数字学校,保证了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通过城乡学校牵手、教师牵手、学生牵手,保证了城乡学校同步发展。
促进了教育生态重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了教学模式,打造数字课堂和云教育互动学习平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的学习。
实现了教育质量提升。通过一系列措施跟进和努力,我区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中高考成绩连续几年均位列全市前列,农村学生数逐年回升,城区大班额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社会对教育满意度越来越高。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城区22所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启动
下一篇: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与鄂南高中缔结友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