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通城各受灾重镇侧记(组图)
田野里,收割机隆隆作响,在金黄的谷穗间一路昂首前行,抢食稻穗的燕雀啾啾争鸣,与农民们收获的欢笑声一起,在辽阔的田野上久久荡漾开来。
7月23日,通城关刀镇关刀村田间,铺开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谁曾想,这里,关刀镇关刀村,一个半月前遭遇了创历史极值的特大洪涝灾害。
6月10日凌晨1时至6时,通城县全县平均降雨量达254毫米,其中关刀、马港、麦市等4个乡镇,降雨量超300毫米,降水强度200年一遇。灾害导致全县11个乡镇、185个村共45万人、21万多亩良田受灾,5392户民房倒塌损毁,经济损失高达近40亿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通城县广大干群众志成城抗击洪灾,全县上下坚强不屈,铸就出令人感动的“通城精神”。
清沙洗泥、扶苗增肥,农田里在政府派来的技术人员指导下,被淹的中稻度过了难关有了收成;政府补贴、鼓励自建,一排排新建的楼房正拔地而起,倒房户有了新的家园。
一个半月后,南鄂晚报记者再次走进了灾区之中,所到的重灾区里,到处荡漾着重建家园的歌声。
集中安置点工地上党旗飘扬
关刀镇农民扬鞭耕田
关刀镇官道村村民喜收稻谷
千余倒房户有了新家园
“孩子在家没人带,到工地上来可以帮点忙。”23日下午,在通城县麦市镇井堂村倒损民房集中安置点建设工地上,从沙堆镇跟着施工队赶来的吴国龙和妻子,正合作砌着重建房的高墙。在他们身后,9岁大的儿子吴闻,正帮着爸妈搬着建房用的青砖块。
吴国龙告诉记者,自己在沙堆镇的家也受了灾,但所幸灾情不重,在当地村委会的帮助下,灾后几天便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活。6月底,他和妻子所在的施工队便加入了安置点工程建设。由于儿子放假在家没人照料,为了不影响工作,两人便把儿子也带上了工地。
在受灾最严重的关刀镇台源村,灾后,县、镇两级政府迅速成立台源村灾后重建专班,全力帮助倒房户重建新居。经过调查,重建专班首先确定了台源村亟需建新房的48户倒房户,随后镇村干部还为每户争取来了8000至1.5万元的救助款,通过村民自建和集中重建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办理宅基地手续,修建新家。
“7月8日动工建房,8月中旬前全部竣工,9月上旬倒房户们便能住进新房子。”据当地村干部介绍,在台源村的倒损民房集中安置点,对于愿意集中建房的14户倒房户,政府部门还专门划出两块地,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盖起新楼房。
在这次特大洪灾中,麦市镇受灾严重,仅倒光户就达187户。灾后该镇在集镇附近的井堂村6组征地6.6亩,建设64、84平方米两种户型的住房共50套。为方便入住的村民,每户集中建有一间猪圈和杂物间,还流转了100亩土地作为灾后移民的菜地和口粮田。
据了解,今年的洪灾,造成通城县1907户房子倒光,2181户危房亟需维修。灾后,政府部门很快确定重建原则和补助标准,公开重建对象,建立集中安置点。目前,通城县共在各受灾村镇开建17处集中安置点,这些安置点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通水通电通路,有的还配套建设绿化带、文化体育设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
10万亩水毁良田基本恢复
在关刀镇关刀村的田野间,收割机正在稻田里忙碌作业。田埂上,当地村民将一袋袋已经脱好粒的稻谷装入米袋里,一张张黝黑的脸上挂满汗珠,却藏不住笑意。
“水灾的影响,没有想象中大,有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今年还能保证有8成的收获。”一手拿着装满稻谷的口袋,一边拿着麻绳紧紧扎紧袋口,正在收稻谷的李老汉告诉记者,水灾发生后,政府部门立即派来了技术员,指导大家排涝清沙、扶苗增肥,帮助恢复农田生产。
在通麦公路旁的关刀镇新畈农业基地里,新栽的中稻已经开始抽穗。据介绍,新畈农业基地由杨田、关刀两个村1000多个农户的责任田流转而成,经湖北大润现代农业公司投资改造,成为全县第一个“薯—稻”连作的现代农业基地。而在一个多月前,这3000亩大的农业基地,因为水灾变成了一片水打沙压的荒野。
“受灾时,基地旁的港河多处决口,最大溃口处长达100多米,所有的田埂和灌溉渠道全部毁坏,中稻全部被水打沙压。”镇党委书记、镇长周益斌告诉记者,灾后,镇党委、政府多方筹资100多万元,帮助大润公司恢复水毁农田。一方面,镇干部紧急购买1万只编织袋,组织10多台机械,修复被冲毁的河堤、沟渠和田埂,保证灌溉用水。另一方面,雇请2000多个劳力,清运田里的沙子,重新播种中稻。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到6月25日,2000多亩中稻抢插完毕。
据了解,在受特大暴雨袭击后,通城县政府立即组织生产自救,不但在电视台滚动播放灾后自救技术要点,还印发5万份自救技术要点送到受灾农户手中,并组织100名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此外还紧急调运晚稻种子6万公斤,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5000吨,保证了受灾农田改种补种的需要。
至7月22日,通城县已恢复水毁农田10万余亩,并将在7月25日前,基本完成水毁农田恢复工作,确保受灾农户能再栽上一季晚稻或是一季秋冬作物。
90%水毁工程年内竣工
河床中堆满巨大的山石,两岸淤泥冲进房舍。7月23日,记者来到关刀镇村口前,依然还记得水患时在此看到的满目疮痍,道路被洪魔肆意摧残。然而,这次当再次进入关刀镇时,一切都悄悄发生了改变。
“这全都要感谢县里派来的抢修队伍,他们没日没夜的在这里抢修,乡村里的路才能这么快通车啊。”当记者再次来到水灾发生时采访的关刀镇水星村李玉英的家时,老人看见记者激动地说,在抢修队的帮助下,水灾发生后才一个星期,自己家里的农用车,便已经能开到镇里的集市上去了,原先因为水灾受损严重的台源村通村道路,也已经恢复通车。
在麦市镇西坳村,原先被洪魔冲垮的坳背大桥下,大型铲车正配合着几十名抢修工人,抓紧时间对大桥进行修复。据镇干部介绍,坳背大桥全长70米,是西坳村麦市河两岸1200多村民的出行通道。 6月10日,洪水冲垮了中间两个桥墩,桥面也坍塌了10余米,两岸群众只能涉水过河。
灾情发生后,麦市镇党委政府、县交通公路部门迅速制订维修方案,筹资20多万元,不但对坳背大桥进行整修,还增加了桥梁的跨度,以便更有利河流行洪。据了解,该桥在9月份便有望竣工通车。
马港镇境内的易段港,是隽水河上游的一条支流,长约4公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地人改变了它的流向,把两公里长的老河道改造成农田。此后,易段村“十年九涝”,水患不断。今年“6·10”特大洪灾中,易段港再遭劫难,3处600米长的河堤溃口,冲毁公路5公里,桥梁5座,造成800多亩农田水打沙压,1000多人受灾。
此次,当地政府痛定思痛,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决定整合马港镇农田、水利、公路建设资金600多万元,对易段港进行综合治理,退田还河,恢复老河道原来的模样。
据了解,今年特大洪灾造成全县道路桥梁大面积损毁,水库河堤渠道破坏严重,城乡基础设施损失14亿元。县委县政府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第一批4大类120多个重点恢复工程,分别由各乡镇、县直部门负责,采取以奖代补、群众投劳等方式开工建设,目前工程全部启动,90%以上的水毁工程将在年内竣工。 (记者 赵骥 实习生 陈涵)
编辑:lijie
上一篇:
咸宁市直部门援建通城
下一篇:
图文:倒房户建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