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侠骨柔肠周新武
这是一次艰难的采访。
步履沉重走上咸安文笔路一处居民小区的5楼,去揭开那些尚在淌血的伤疤,原本不是我们所愿。但是我们于惴惴不安中希望了解一个丈夫和父亲的点滴,所以,在经过沟通和允许后,我们还是叩开了那扇冰冷的铁门。
“每当他回家,脚步声在楼道响起时,全家都开始欢呼。”因为工作忙,结婚虽已9年,周新武在家呆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已经哭得几度昏厥的胡娟,搂着年仅8岁的女儿周悦。哽咽声里,既是对命运不公的无奈,更浸透对丈夫周新武的不舍。
最后一次亲吻女儿
“每次他难得有空回家都会提前打电话,楼道里响起脚步声时,女儿总是第一个冲起来给爸爸开门。”蜷缩在客厅沙发上,裹着厚厚的棉被,面容憔悴、两眼红肿的胡娟回忆起这一幕幕,眼神中流出一抹转瞬即逝的幸福。
由于周新武常年在基层工作,回家次数极少,妻子工作时间又紧张,因此周新武的女儿出生后,岳父母主动搬了过来帮着带小孩。
坐在餐桌边,胡乱摆放的盘子里堆积着酸菜和小鱼干,从不抽烟的岳父胡望明这几天开始烟不离手,他叹了口气:“新武这孩子,真的是想不到会这样子啊。”
“新武对我们老人真的是很好,要不然我们在这里一住七八年也不可能的啊。”岳母雷燕玲卷起围裙边,擦了擦眼角的泪,“女婿也是半个儿,每次看到新武匆匆回家,呆不多久就要走,我们也很舍不得啊。”
“当每次他回到家中,总会拉着姐姐去菜场买几个菜,然后亲自下厨给家人做几个菜,喊我们过来吃。”周新武的妹夫祝涛告诉记者,每次姐夫回来,都尽量呆在家中多陪伴家人。他对我就像兄长一般关爱,有什么事情,大家都等着跟他一起商量。
“女儿最盼他爸爸回。”胡娟说,每次周新武出门前,总是说亏欠女儿的太多,今后一定会加倍弥补。
“出事那天,早晨他出门前不知什么原因打开女儿房门,在熟睡的女儿额头上亲了一下,当时我还埋怨他不要把孩子吵醒了”,雷燕玲说,周新武虽然很心疼孩子,但是从来没有用这样的特别的方式表达过喜爱。
这是雷燕玲第一次看到周新武亲吻女儿,也是最后一次。
亏欠家人太多太多
1975年,周新武出生在赤壁市一个普通农家。周新武在家中排行最小,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
周新武大一时,他年迈的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也中风了,并在两年前卧床不起,生活上不能自理。“她老人家还不知儿子已经去世,我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办。”胡娟告诉记者,姐姐们一直陪伴在老人身边,封锁一切消息。这几天,老人还时常念叨起周新武。
2003年,周新武已经常年呆在基层,把怀孕的妻子独自留在家中。有一天,胡娟独自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然路边窜出一名男子要抢她的包,争斗中,胡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她和周新武的第一个孩子就这样流产了。
去年9月,胡娟患上一场大病,发高烧住进了医院。当妹夫祝涛拨通了周新武的手机时,电话那一边良久的沉默之后,话音传出,“我实在是赶不回来,镇上的工作不能耽搁,帮我照顾好你姐姐。”
“每年过年,姐夫最多只在家呆一天,那就是大年三十。”祝涛告诉记者,在乡镇工作的这些年中,每年春节周新武直到大年30晚上才赶回家,大年初一一早又急匆匆地赶回镇上去,他要组织镇里的领导班子参加新年团拜。
“每次我都想埋怨他,可是却总也说不出口。”长相秀丽的胡娟深深爱着丈夫,周新武身上那股子正直肯干的精神,深深吸引着她。胡娟说,每当看到丈夫从回家时那疲倦的身影,所有的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初坐公车竟成诀别
身为镇党委书记的妻子,多年来,胡娟每天上下班都是坐公汽,丈夫的公车从来没有送过她。
“每次我去嘉鱼看他,都是自己坐公汽赶去。”胡娟说,有一次,她跟丈夫说能不能用公家的车送她去办点事,周新武一听便拒绝了。从那以后,胡娟再也没有跟丈夫提过任何用车的要求。
19日下午18时许,在家陪孩子吃饭的胡娟接到周新武电话:“我在市中心医院,今天有点不舒服,差点没抢救过来。”声音虽然有些疲惫,还带些夫妻间开玩笑的随意。
一语成谶。
放心不下的胡娟带着女儿和雷燕玲准备去距家8公里的医院看看,却接到丈夫司机的电话:“嫂子你们在哪里?我过来接你们。”
胡娟一下就有点蒙,心就提了起来——周新武的车过来接她,这种意外让她隐隐多了些不安。
坐在车上,胡娟如坐针毡。到医院后,眼见周新武插着氧气,心电图不稳定,胡娟握紧丈夫的手急切地说:“你要挺住,要坚强啊。”
在病房外,面色凝重的主治医生对胡娟无奈摇了摇头,胡娟大声哭起来:“不可能,不会的,求求你们救救他……”
回天无术。一个小时后,在胡娟的嚎啕大哭中,周新武撒手离去。
追悼会上,胡娟恸哭:“新武啊,你放心去吧,我会帮你把孩子带大,把老人照顾好的……”(记者 程昌宗 赵骥)
编辑:hongwei
上一篇:
一论向周新武学习
下一篇:
老百姓的事大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