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1专题 >> 年轻干部的榜样周新武系列报道 >> 正文

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上)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1-01-24 14:01:00

  风华已逝,忠骨永存!他从农村走来,又向着农村走去。这位农民的儿子,在他生命的黄金时期,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就是周新武。
  周新武1975年10月出生于赤壁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7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是一名优秀的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先后在咸安区贺胜桥镇、咸安区委组织部、官埠桥镇、咸宁市委组织部、嘉鱼县渡普镇、高铁岭镇工作,去世前任嘉鱼县高铁岭镇党委书记、镇长。

 

周新武(左2)生前在镇卫生院指导农村医保工作(高铁岭镇供图)

  “因公负伤怎能要钱”

  1999年9月,毕业第一站,周新武来到咸安区贺胜桥镇,任职镇团委书记。虽说是团委书记,但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他都搭把手。
  2000年3月,镇里一加油站开业,周新武负责现场宣传。现场需挂一个横幅,他二话不说,连忙上前,这时一辆拖拉机将铁丝带了一下,他站立不稳,摔倒在地。经查,身子一边的锁骨被摔断。
  事后,他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月。因是为了镇里工业的事负伤,镇里工业办一位领导前来看望,走时塞了他500元便匆匆离去。
  “为了工作负伤,很正常。怎么能要钱呢。”周新武立即嘱托同事将钱交给镇里的会计,打入镇财政里。
  在今年39岁的王生仁的眼中,当时的周新武很是好学,爱看书,知识面广。此时,王生仁担任贺胜桥镇办公室秘书。
  2000年6月,周新武被借调至咸安区委组织部。临走前,王生仁帮忙周新武搬行李。行李很简单,除了生活用品外,就是5个蛇皮袋,里面全是书籍。
  想着周新武文笔不错,临行前王生仁便索要他写的文章,留作纪念。王生仁清楚地记得那篇针砭时弊的文章——《解放思想是治乱之源吗?》,遗憾的是,经过几次搬家,王生仁将这篇文章遗失了。

  “他没有官架子”

  “在我印象中,他没有官架子,很快能于投入工作中,非常能吃苦。”与周新武同年出生的孙志勇回忆。
  2002年8月,周新武从咸安区委组织部调任官埠桥镇党委副书记,负责镇张公乡的泉湖创业园项目。
  该项目位于京珠高速咸宁北收费站附近,良好的区位优势吸引了武汉一家企业前来投资建设。该项目计划用地4600亩,涉及1个村7个村小组共2000多人的规划拆迁工作。
  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很深。他们觉得,没了地,就没了依靠,因此,工作推进阻力很大。作为该项目牵头人,周新武的压力很大。项目经费紧张,没有配备专车,他便拖着专班的4名同志,每日徒步前往3公里外的项目所在地泉湖村。
  这一走,便是6个月,鞋子都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当时和周新武在该项目的孙志勇对此记忆尤深。
  2003年2月,官埠桥镇党委成员分工,周新武负责镇机关党委工作,机关各位同志都能感受到他贴心般的温暖。
  当时42岁的王英华清楚地记得,一次他骑摩托车摔伤了,周新武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到家中探望他。“群众少了一个贴心的领导啊。”在得知周新武英年早逝后,王英华感伤地说。

  “老百姓的事都是大事”

  “他是我的恩人,我欠他的情,多得难以偿还。”渡普镇砖瓦厂厂长余常镇,坐在办公桌前,眼神黯然,滚烫的泪水一行行从他脸颊流下。
  2008年雪灾,砖瓦行情不好,道路被大雪封闭,价值200多万元的砖瓦滞销,余常镇急得无计可施。
  时任该镇常务副镇长的周新武通过各种渠道找买家,“有时半夜还在敲门帮忙推销。”砖瓦成功卖出去了,余常镇拿钱向周新武表示感谢。他断然拒绝,“服务乡镇企业,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企业好了,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
  当年8月,因产品积压,由于缺少流动资金,余常镇的砖瓦厂再次陷入了困境。这时,周新武亲自担保,借来18万元给他救急。4个月后,余常镇一分不少,把钱还给了周新武。
  念着周书记的好,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余常镇连忙奔赴殡仪馆,守护了两天两夜,直到其遗体安葬。
  从2007年8月开始,两年多来,担任渡普镇常务副镇长的周新武不知解决了多少企业困难,村民有纠纷,他亲自化解;村里有困难,他帮忙解决。他常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记者  赵骥  程昌宗)

编辑:hongwei

上一篇: 老百姓的事大于天(下)
下一篇: 简简单单周新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