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武汉城市经济圈巡礼 >> 正文

鄂州出了个“楚天珍珠第一镇”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7-05-19 10:05:00

  本网讯 记者佘晖、通讯员但文洁、余淑芳报道:5月8日下午,鄂州市东沟镇一方珍珠蚌养殖水塘里,大户刘建勇划着小船在塘内巡行。他将一排排拴在绳索上的珍珠蚌逐个拎出水面,寻找查看蚌内是否正在排卵,以便培育更多的蚌种。
  东沟镇位于梁子湖、保安湖两大湖泊之间,水网密集,沿省道两旁,分布着一块块养蚌水塘。这里有2000多专业户,养殖珍珠蚌3.6万亩,2006年产珍珠65吨,销售额过亿元,号称“楚天珍珠第一镇”。
  与多数珍珠蚌养殖户略有不同的是,刘建勇主要是为养殖户供应蚌种。去年他家养蚌收入8万多元,其中6万元来自销售蚌种。
  4月下旬,记者来此亲眼见识了刘建勇的操作过程。刘建勇打开每个蚌壳查看,若看到蚌肉微微发黄的,就取下来放进船里。他说,“这表示卵已经成熟,马上就要排了。每年4、5月是蚌繁殖旺盛期,大蚌每周都排一次卵”。
  刘建勇随后上岸来到育蚌室,育蚌室有点像蔬菜大棚,内有两排方格状的水泥小池。他把挑出的蚌放在水里,大蚌壳不到5分钟就张开了口子,开始有节奏地向水中喷出一股股“黑烟”。“黑烟”实际是无数细小的黑色蚌卵组成的,这些蚌卵随后被放入一个水池,池内游动着一些捕自梁子湖的野生黄颡鱼,蚌卵将寄居在黄颡鱼的鱼鳃上,逐渐生成幼蚌。
  刘建勇捉起一条黄颡鱼,掰开鱼鳃,指着附在鳃片上一些黑絮说,这就是寄生的蚌卵;一个多星期后,芝麻粒大小的幼蚌就从鱼鳃上脱落,自行生长。据他说,3个月后,幼蚌就会长到指甲盖大小即可出售,养殖户买去后再喂养八九个月,这些蚌长到拳头大小,便可在蚌体内植入“珠核”,培养珍珠。
  据介绍,通常一只蚌内可植入30多颗“珠核”,珠核系从老蚌蚌肉与蚌壳连接部的硬膜切成颗粒,一般直径10毫米以上的大珠需3年才能长成。
  据鄂州珍珠协会会长张明俊介绍,鄂州养珠户过去不会育种,一般是从江浙一带购买幼蚌;如今鄂州人除每年育蚌10亿只自用外,还外销2亿只到湖南、江西等地。

咸宁新闻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编辑:lijie

上一篇: 变脸艺术表演
下一篇: 孝感万山平板车驶入南堡新油田